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2009-06-24 12:34:19)
标签:

国美

杭漂族

育儿

分类: 母女.com

在演艺、娱乐、美术界,“北漂族”、“京漂族”早为人熟知。可你知道吗,杭州也有类似一族!他们都是为报考中国美术学院而从全国各地来到杭州,栖居在西湖周围、杭州近郊和学院周边的抱着美术理想的年青艺考生。在这里,我想不妨称他们为“杭漂族”。

“杭漂族”

说起“杭漂族”一类的艺考生,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却以杭州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杭州繁荣宜居的城市魅力,二是名扬天下的西湖名胜,三是(也是最最主要的)杭州乃中国美术学院所在地。在“杭漂族”的心目中,中国美院是至高无上的神圣殿堂,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把考进这所名校当作实现自己美术理想、艺术抱负的起点。是啊,8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国内外美术教育界的地位,大师辈出的辉煌背景,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无不让每一个有着美术梦想的年青学子心神向往,憧憬不已。在他们的语境里,中国美术学院被简化为“国美”,是一个听闻之后令人激情涌动的符号。注意,你可千万不要与营销家用电器的连锁店“国美”混淆了,不然定会遭到“杭漂族”的白眼!

杭漂族大都是为考国美附中、本科或研究生而来的青年学子,这与小有名气、初有成就的画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提升艺术水准而甘于流浪、卖艺为生的京漂族颇为不同。他们不像京漂族画家们那样相对集中租住、栖居在京郊陋巷的所谓“画家村”,而是散落在杭城的大街小巷,西湖周围。早些年杭城房价不像现在那么贵,西湖也没开始综合治理前,南山路、河坊街、清波门、劳动路等国美附近的城区,以及邻近的玉皇山下的阔石板、三台山下的茅家埠等,都是杭漂族们落脚的好地方。可眼下房价飞涨,西湖治理拆迁民房,这些杭漂族的根据地都不得不挪移了。特别是随着国美转塘象山中心校区的建造,原来相对冷落的转塘小镇和钱塘江城区两岸、滨江区,各类画室培训班、美术用品商店如雨后春笋地开办起来,不少国内知名品牌甚至开起了连锁店,以致几年之间在国美周围营造出浓厚的美术氛围和艺术气息。可以说,一座名校激活了一方土地,而杭州市与国美联手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落户,更使这里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培训班一般二三十人,多的达五六十人,要根据开班老师的名气大小、水平高低和租用房子的面积大小来决定,生源绝对不是个问题。所谓名气、水平,主要是看培训班考生的美术专业课成绩的“上线率”,但上线未必能被国美录取,因为录取率远远低于上线率,而且还得看文化课成绩。对于许多望国美而生敬畏的考生来说,能上线就是成功,即便国美不录取,其他美术院校就有希望。而培训班的上线率越高,圈内知名度就跃升上去,前来报名的考生就猛涨,往往要托关系、买人情才能进去。当然,老师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但那些水平很高、方法欠佳或者考前押题不准、应考信息不灵的,也不太受追捧。无论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考生,都愿意想方设法挤进国美老师或有国美背景的老师开设的培训班,个中原因自然不言自明。

有位国美青年教师在考前一月到西溪租用某校教室,招用模特,摆上石膏头像、瓶瓶罐罐和水果之类,就开班招生,结果考生趋之若骛,60个名额迅速报满。为方便考生,不论本地外地,大多数考生都在附近的一家宾馆开了房间。每人每天的培训、住宿费在200元以上。考生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强化训练。除了大年三十放假外,其余几乎天天如此。我在除夕前日前去探个究竟,发现校园、走廊空无一人,十分安静。循楼梯而上,但见过道上贴满了各地美院的招生信息,画架、画板和丢弃的素描、色彩习作,横七竖八。推开虚掩的门进入教室,一种紧张、肃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偌大一个教室,满眼都是在聚精会神画画的学生,昏暗的光线环境里那几处投射在石膏头像和静物台上的白炽灯分外明亮眩目。考生们围着石膏像或静物台,分成几个区块,或站或坐,或正或倚,或高或低,有的凝神观察,有的持笔勾勒,有的调色上彩,除了偶尔的几声咳嗽外,只有铅笔在纸上运动时发出的“沙沙”声。我仔细看了看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年。无论男孩、女孩,都穿着朴素,黑色、灰色是主色调,很少有明亮鲜艳服装的,袖口、前胸无不“色彩缤纷”。男孩们的嘴唇上刚刚长出毛茸茸的胡须,布满青春痘的脸上还不小心挂着“彩”、抹着“黑”呢!女孩们更是疏于梳理打扮,素面朝天,粉嫩的双手早变成了“黑爪”。他们差不多是拥挤着在一起学画的,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回转空余的空间,座位旁、画架下,到处都是零乱不堪的画笔、颜料、画稿、橡皮、胶带、水筒、画册、光碟,以及吃剩的或未吃的方便面、小馒头、饼干、水果、矿泉水、可乐罐、八宝粥。或许这些东西和使用的这些人都因画而在此杂陈一室,我倒觉得一点也不狼籍,反而乱中有序,杂中有美,可欣然观赏、仔细玩味!空气中弥漫着颜料散发出来的刺鼻的化学味,教室的一面墙壁上零乱地张贴着一些优秀作品或画稿,供老师讲解点评和学生参考临摹。我进去时尽量轻手轻脚,除了身边的几个学生和对面的男性中年模特注意到我的进来外,其他人都没有发觉我这个“不速之客”。为了不影响他们,我放弃了拍照和随机提问的念头。当我走出教室,回眸一望时,我内心被震撼、被感动了:这些怀着美术理想、憧憬国美的少男少女,他们在家里也许是王子公主、娇宠成性,但到了这里他们忍受着超乎寻常的强化训练,简直过着集中营般的生活。他们就是有理想、肯吃苦、愿付出的“90后”啊!

来参加培训的学生天南海北的都有,除了本省以外,华东地区的苏沪皖闽赣鲁人数居多,京津冀、东三省、内蒙古等地的也不少。据了解,像这样的应考培训班,其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成本低,收费高,市场大,收益更不菲。这类画室与长年开办美术培训的画室,其数量在杭州达数百家,就是国美所在的转塘镇就多达五六十家。至于各类美术用品店、适合考生的快餐店、奶茶店,更是如火如荼。转塘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美术生意。再没路子的也弄几张床位出租,还随行就市,考前80元一间的通铺,到临考那天涨到120元,租住的考生好说歹说,才降到110元,这多出来的30元,得大家凑份子添补。对许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来杭州赶考是一次昂贵的消费,为了节省,他们一般都由老师带队集体结伴而来,无论住房吃饭都是“团队价”。有个来自安徽的年轻男老师带了七八个学生来应考,1.5元一杯的皮蛋粥都要与店主讨价还价,说是七八个人每人来一杯能否便宜一点。有的住家顺便提供套餐服务,为外地考生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每次菜单由学生自点,再去买菜来烧。我亲眼看到一个住家中午时在考场外拿了菜单在征求考生们的晚餐菜单,还主动配菜,节约餐费。看来,以国美和杭漂族带动起来的“应考经济”,真的非同小可啊。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2009中国美院专业考试即景

 

“国美梦”

213,为期3天的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考试杭州考点开考。今年国美在全国共设杭州、上海、武汉、长春、石家庄等5个考点,杭州是首个开考点。据了解,单杭州考点报名参考人数就超过3万,如果加上其他4个考点,估计报考人数在10多万人次,而国美计划在全国招收的全日制本科生仅1660名,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清晨6时未到,位于转塘镇的象山校区早已是人声鼎沸,山南、山北两大考区4个进出口前,考生们在路边自觉地排起了长长的队伍。8点半开始的考试,为何要这么大清早就来排队呢?原来美术专业考试的素描,除了平时基础,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试时考生的位置、角度和光线。假如平时习惯于某个角度或位置,考试时改变了,那么许多考生将难以适应、正常发挥,影响成绩。一些有应考经验的“杭漂族”,早就来打探清楚自己的考场,并且会根据考试时间大致判断光线的角度和强度,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抢占有利考位。虽然每个考生进场时都要抽签来确定考位,但一般情况下考生之间互换或抢占,监考老师是不会来干预的,这就使得许多考生把抢占最佳有利考位,当作决定成败的首要关键之战。难怪这么多考生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忍冻挨饿,背着画夹,提着画具颜料,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考场的素描石膏像开考前是被塑料袋封着的,一般人无从知道自己考场的素描石膏像是谁,但少数精于应考的考生却能从高低、形状、轮廓,猜出要考的是伏尔泰、海盗、阿克里巴还是大卫、小卫,而且往往八九不离十。对于来报考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石膏头像都是画过的,但这考前情报很要紧,老师往往会连夜辅导,突击强化。如果光线太强或太弱,都影响考生临场发挥。一些技术熟练或正好猜中突击的,甚至能凭记忆摹写出石膏素描来。这考试中的学问可真不少啊。

6点半许——离开考还有2个小时,校方就开门了,早已见头不见尾的考生队伍,开始有秩序地鱼贯而入。虽然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神情急切,但没有前呼后拥、半途插队的。肩背画夹,手提画箱,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进国美大门,去参加一次神圣的决定命运的生死大决战!人流就这样朝门里行进着,行进着,间或有时人流稀少点,却从不间断。排着的队伍快走完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三三两两的考生,陆陆续续地补充上来,接上人流……这情景大有英雄慷慨赴义的气势!让人为之心动,壮观啊!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陪考家长在考场外阅读招生信息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各种画廊遍布学校周围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焦急等待同伴的外地女考生

 

我静静地站在外围,目送着人流进去,看着人流一拨一拨地接上……仍然是黑色灰色基调的服饰,仍然是稚气未脱的脸庞,仍然是怀着同样的梦想,但是,他们到来时的情状却各有不同:有的父母专车送来,有的祖孙打的而至,也有的从附近的画室步行前来,还有的包了小面包、边三轮匆匆赶到。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的,多半是同一学校或画室的同学;有说有笑漫步而来的,多半是心不在焉或胸有成竹的;开考时间将到急匆匆飞奔而来的,可能昨晚“强化”过迟睡过了头;到了不进去愁着眉头打电话的,是外地考生在等迷路的同伴一起进场。由于人流杂沓,车流如潮,有关方面在国美周围实行了交通临时管制,出动300多警力维持秩序。小小的转塘镇成了停车场,不要说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牌照的,就是北京、湖南、山东、辽宁、内蒙古牌照的也为数不少。最令人称心的,恐怕是三台山、白塔岭等画室,租用了大巴集体接送考生,并负责提供午饭和饮水,解了外地考生的后顾之忧。

8点半开考后,送子赴考的父母大多回到车上歇息静候考试结束,一些心急的三三两两聚集在校门外、马路边,有的孜孜不倦地阅读各地美院散发的招生信息,有的神情激动地交谈着子女应考的种种信息和经验,有的感叹孩子为何要考国美、走美术这条路,花费大成功率低,还有不少是在夸耀子女的美术天赋。来自金华的小张自幼酷爱绘画,一直在金华八中美术班学习。为了参加今年的国美本科考试,从去年暑假开始,就来杭参加一个培训班,学费、画具、材料加吃住,每月不下六七千。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但为了孩子的艺术理想,两鬓斑白脸上洋溢着喜悦神情的父亲说:“就这么一个孩子,她喜欢就让她来搏一搏吧。” 一对看上去颇有艺术气质的杭州夫妇来送杭七中的儿子报考国美的油画专业,一付踌躇满志的样子,言谈当中说起儿子的学画画、考国美经历,不无自豪地说:“临考复习,每天380(元),考上就值!”有个来自内蒙古的妇女虽然一脸疲惫和艰辛,但对儿子来参加考试依然信心十足:“我儿子天生就是搞雕塑的,老师说他的造型能力特强,我们在北京学了6个月就来了!”一对苏州夫妇自己开了车带着孩子加入艺考大军已经1个多月了,前天刚从南京考好后来杭州,虽然历经辛劳,却依旧乐此不疲,说杭州考好要去武汉、西安,反正孩子想考都去考考,听来好像蛮有乐趣似的。有位辽宁的妈妈带着儿子来杭州已经有年头了,吃住都在宾馆,完全成了全职的“陪考”。听说一个上海的考生在杭州某画室培训,实在太紧张,压力大,想弃学不考了,父母不同意,就谎称要跳钱塘江了,态度严厉的父母回敬他说:“要跳就回来跳黄浦江!”像这样为了子女的美术理想而四处奔波、操心操劳的家长还大有人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杭漂族”与“国美梦”(转载)

2009中国美院考试即景

 

由于国美的门槛太高,不少考生权当是来练练兵。有的甚至说:就算是没有机会来国美就读,那来国美考一场也好。油画、雕塑、国画等纯美术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屈指可数,但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考生却是成千上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国美应考,自己心里其实早就另有打算。“央美(中央美术学院)”、“鲁美(鲁迅美术学院)”、“川美(四川美术学院)”、“天美(天津美术学院)”、“广美(广东美术学院)”以及国美的上海张涨分校等其他国内著名美术院校,早已是他们的既定目标。如再没把握,那么一些新成立的“二本”地方院校的二级美术学院也是他们的无奈选择。他们中不少人报考的院校都有四五家、七八家,多的有十多家,只要时间不冲突,都要去试一试。也有的考生认准了国美,矢志不渝,失败了重来,连续考了几年还在坚持考。我想,对他们来说,考不考得上国美已经不再重要了,关键是他们的人生已经与美术结缘,不会分离!

考试结束了,人流从校门里再度涌出来,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朝气和理想,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他们中有多少人是未来的艺术家呢?”我默默地问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