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路上争议很大一件事情:襄樊几个企业停止对四个大恩不言谢的贫困学生捐助,原因是这些被捐助的孩子在总工会的提示下,连表达谢意的信都没写。
这件事在我公司和家中的反应比较一致:如果人贫穷到连“谢谢”二字都不会说,他不大可能具备健康的心态去回馈社会。有人说:“一学期写一封信,一年两封。有这么难吗?”
今年夏天回老家,外甥女谈及她们班上接受**捐助的同学,说:“他给**写信,还说有机会要面谢。**说不用了。”这个孩子高中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捐助的(每个月300元),今年考上了大学。我当时就说:“这孩子很懂事啊,值得捐助!”外甥女说:“是啊,**虽然没和他见过面,也说他懂事。我们老师准备动员**再捐助一个学生读高中。”
**是我至亲,他私下捐助学生的事情从来未向我提及,我知道后也不提。我可以肯定:三年来这个被捐助孩子在信件中透露的健康、感恩的心,以及良好的学习成绩,让**认为自己帮助了这个孩子,很值得!
不在乎荣誉,在乎孩子的言语和行动。
CCTV12昨天的《实话实说》组织了正、反两方来议论这件事。其中请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懂得之恩图报,心态很健康、很阳光。她说到:如果没有学校提醒,自己可能不会给捐助人写信。不过内心会很感激,会在心里鞭策自己,以成绩、行动来回馈社会。
目下社会有一些父母把孩子送到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论语,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担忧:传统之伦理道德礼仪越来越淡化,而日韩则继续保留了传统的文化。
最近看到一个更有效的捐助方式:接受捐助之前签订捐助协议,要求被捐助者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向社会捐助不少于自己接受的捐助金额。
道德,用协议来约束,很可悲,但至少可以提醒被捐助者:爱心,需要用形动传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