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女儿说她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不少名人小时候学习成绩都很差,包括爱因斯坦、莫扎特、安徒生等等。她说学习好不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业。
我婉转指出:“这种情况当然有,不过是特例、少数。绝大多数有成就、有钱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你想一想,按照你这样推论:那些没有文化,只能种地、当苦力的人的生活质量会比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好吗?”对此,她不置可否。
有天早上,她穿好鞋准备去学校,转过身扶着门框一本正经地问我:“妈妈,你希望我变成什么样子?”
我一愣:“什么?什么样子?现在还是将来?”
她说:“现在。”
我这会儿反应灵敏:“健康、快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某天中午,她给我打电话:“妈妈,你相信我会自杀吗?”我口中问怎么回事儿,心里却想:哼,说这话的人会自杀吗!
原来,科学测验只考了70多分。
从小成绩优异、目前贵为班长的她,升到初中的半学期中吃了好几次败仗。小小的心灵看来遭遇打击,真正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压力了。
她就读的是省级重点中学,近几年中考成绩在深圳市名列前茅。学校规模大,管理水平高,老师很负责。
繁重的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是学校的教学特色之一。每天数学同步练习相当于一篇卷子,语文、英语和科学都有家庭作业。每个月有一次考试。学习强度很大,估计竞争也比较激烈。
她的缺点是只懂得认真完成作业,不懂得回顾、归纳和预习,不知道如何消化新的知识以及举一反三。仍然沿用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虽然我早就为她拟定了一份学习和生活计划,但是一直没有执行。我希望由她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避免引发她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不满情绪。
目前在等待期中考试的成绩,一旦有较大偏差,必须以此为理由实施计划。
从幼儿至小学阶段,我们课外让她学的是她感兴趣的课程:绘画,当时学校选拔她去奥英、奥数班,我们都推掉了。每天晚上9点半之前就上床睡觉,健康是第一位的。
初中第一次月考后,她自己通过小学语文老师联系了一个老师补习英语,每个礼拜天下午补习2小时,往返路程2个小时,很辛苦。昨天回到家,天已经黑了。
本来像我们这种文理搭配的夫妻,辅导她足足有余。但是,目前课程的灵活程度远远高于我们读书的年代,即使是在小学阶段,有的问题也是通过各种资讯手段(互联网、短信息、电话)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的。
目前,我做好了请数学、科学家教的打算。因为老师比我们更加精通“考点”。
初中孩子的压力给身为父母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包括青春期教育、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学习能力和计划性培养等各方面。
有人问到我近几年的计划时,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让女儿“平稳”考上重点高中。
突然想起著名的香港巴士视频:我有压力、你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