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女儿给我说她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不少名人读书成绩很差,后来都成了大人物,包括爱因斯坦、莫扎特、安徒生等等。她认为学习好不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业。
我当时反驳:“这种情况是有的,不过是特例、少数。绝大多数有成就、有钱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你想一想,按照你这样推论:那些没有文化,只能种地、当苦力的人的生活质量会比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好吗?”
这种解释,她不置可否。
有天早上,她已经穿好鞋准备出门了,又转过身扶着门框一本正经地问我:“妈妈,你希望我变成什么样子?”
我一愣:“什么?什么样子!”
她说:“就是你想我现在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这会儿反应灵敏,回答:“健康、快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某天中午,她给我打电话:“妈妈,你相信我会自杀吗?”我口中问是怎么回事儿,心里却想:哼,说出这话的人会自杀吗!
原来,科学测验考了70多分。
从小成绩优异、贵为班长的她,升到初中的半学期中吃了好几次败仗。看来小小的心灵遭到打击,真正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压力了。
她就读的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近几年中考成绩在深圳市名列前茅。学校规模大,管理水平高,老师很负责。
繁重的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是教学特色之一。每天数学同步练习相当于一篇卷子,语文、英语和科学都有家庭作业。每个月没门课都有一次考试。学习强度大幅提高。
她的缺点是只懂得认真完成作业,不懂得回顾、归纳和预习,不知道如何消化新的知识。沿用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虽然我很早拟定了一份学习和生活计划,但一直没有执行。我希望由她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避免引发她为了父母而学习的不满情绪。
目前是等待期中考试的成绩,一旦有较大偏差,必须以此为理由实施计划。
从幼儿阶段至小学阶段,我们课外让她学习的是她感兴趣的课程:绘画,学校选拔她去奥英、奥数班,我们都推掉了,每天晚上9点半之前必须上床睡觉。
进入初中,第一次英语月考后,她自己通过小学语文老师联系了一个老师补习英语。每个礼拜天下午往返路程就要2个小时。
本来我们这种文理搭配的夫妻,辅导她是足足有余的,但目前课程的灵活度远远高于我们读书的年代,即使是在小学阶段,有的问题也是通过各种资讯(互联网、短信息、电话)发挥大家的力量才得以解决。
因此,目前我做好了请数学、科学家教的打算,老师比我们更加精通“考点”。
初中孩子的压力给身为父母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包括青春期教育、品德教育、学习能力和计划性培养等方方面面。
有人问我近几年的计划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让女儿“平稳”考上重点高中。
突然想起香港巴士上的那段视频:我有压力、你有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