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com |
她一直不大明白在大学是怎么看上他的。
他是北方农家长子,下有两个妹妹。父亲是民办教师,母亲务农。她是南方县城女孩儿,父亲是干部,母亲是教师,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当初与他谈恋爱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她认识的第一个北方男孩儿。她认为北方男孩儿比南方男孩儿有男子气。
记忆中恋爱的日子铺满泪水,平均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
他会把她独自扔在大街,也会在她面前痛哭流涕。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上课与某君坐在一起。他什么都不喜欢,但是醋意满满。她讨厌他的醋意,不喜欢他说话的腔调,不喜欢他走路的样子,……。
无数次分手均以他执着的哀求和眼泪告终。
认为眼泪代表爱情。
毕业前一年暑假,她随他回北方。北方的印象:满目沧黄。即便是夏天,也不见多少绿色。
他的家人热情、朴实。由于她的到来,顿顿添加了肉菜。
几乎每顿饭母亲与妹妹们不上桌,都是他父亲、他和她在桌上吃。坐北朝南的位子是父亲的。
他们大吵了一架。她拎着行李、流泪茫然地走在北方酷热的阡陌间。走了很远,他才踩着单车把她求了回去。
回到南方后,她毅然决然离开了他。结束了历时两年布满争吵与眼泪的爱情战争。
多年后,她终于明白了与他不合的根由:门不当、户不对。在北方短暂的经历使她顿悟:她无法接受他坦然遵守母亲和妹妹不上桌吃饭的习俗,无法适应北方的饮食,无法过晚上上厕所要人在外面守着的日子,……。
现代门当户对的概念不仅局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最主要的是指相近的成长背景和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
我坚信“门当户对”才可以造就幸福美满的婚姻:
我们将在一起生活。
我们吃口味相近的东西,穿品味相同的衣服;我们对后辈的教育有着共同认识;我们彼此的朋友可以交融;我们保留部分自己的空间,留给对方一定的空间;我们的父母、亲戚能够在一个台面吃饭,可以快乐沟通,……。
我们的兴趣相近,我们的情趣相投。
我们在一起欢笑多于眼泪,幸福多于不快。
门不当户不对的矛盾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是:城镇女孩儿嫁给农村独子。除了本身生活习性需要协调之外,生育观、教育观、亲情观、价值观、经济观等方面的矛盾日显突出。
生育观矛盾。多数城镇家庭的父母具备“男女都一样”的现代思想,能够承受“无后”的事实。由于“爱屋及乌”,对子女和子女的下一辈疼爱有加。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没有“男女都一样”的思想,当然就没有接受“无男孙”的现实。好几个姐妹生了女孩儿,农村父母不约而同地生出妙计:“不要上户口,拿到农村来养,过段时间再生一胎。”这样,既得罪了儿媳妇,又得罪了亲家。
教育观矛盾。现代高效的城市生活、工作给年轻父母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迫切需要父母在自己身边帮忙打理家务、照看孩子。通常城镇家庭父母,对身处异乡的儿女一呼就应,充分理解年轻一代的压力,包容孩子们在家中的“懒惰”,尽心尽力帮忙打理子女的生活起居、配合教育下下一辈。农村家庭父母往往由于要照看庄稼和牲畜不来,即使来了也很难理解孩子们的压力,不能包容儿媳妇的“懒惰”,更无法配合教育下下一辈。城乡结合的婚姻解决这个矛盾的最终只能达成如下协议: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来,以后他们老了我们也不管。无法与公婆长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只能偶然小住。
亲情观矛盾。当我们承受着来自于工作、金钱、子女教育各方面的压力,自身前途渺茫的时候,我们对亲情的要求可能更高。城镇孩子从小享受的亲情是来自父母及父母的亲人们无尽的关爱,他们喜欢与父母、兄妹、表兄妹、堂兄妹们一起轻松愉快的话题,他们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不会过度打扰彼此的生活,彼此快乐宽松地生活着。他们的亲情关系很简单,基本只涉及直系亲属范围。农村孩子的亲情关系范围就广泛得多,会涉及远房亲属、左邻右舍。亲人们时常不事先约定来访,他们不会用电器、不喜欢换鞋、不会用马桶,大声喧哗。朋友的老公当了副局长,生日时逢正月15,父母兄弟姐妹带着乡里乡亲50多人来朝贺,吃住在家中整整一个礼拜。引以为豪的老父亲终因疲劳过度而昏厥。这种表达方式在生长在城镇的任何一个女孩子看来都是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的。
经济矛盾。城镇父母基本不需要孩子负担生活费、医疗费,在孩子经济困难的时候,还能助他们一臂之力,不要说“资助”,起码能够“借”给子女。农村父母在壮年时可能不需要孩子照顾,但在生病时就不得不依靠孩子。除了父母,还要照顾在农村受苦的弟妹,帮助他们在城里谋事,由于读书期间,家境贫困的他家人或多或少请求、接受过他人帮助。生性质朴的老人们受到亲人邻居们的追捧羡慕,能够帮助家人和他人值得骄傲。亲人们时常来找工作或借钱。次数多了后,城镇出生的妻子不得不嘀咕:为什么你们家这么多事情?难道我们真的过得很好?我们要供房,负担孩子的教育,现在培育一个城镇孩子10年间至少要20万元。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读到大学是不够,至少要读到硕士。谁知道10年后是否必 须读到博士呢!
最近有个客户——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她离婚了。两年前我们认识的第一次,她就表达了自己对于婚姻的不满:她与先生门不当户不对,虽然他已经是一校之长,但骨子里的气质和习惯使得二人无法相融、投契。她鄙视他、他的家人。她害怕他骨子中不好的气质影响儿子的成长。终于在相处了近20年后,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围城。她什么都没要,而他竟然也做得出除了儿子,什么都不给她,连儿子的生活费都不负担的行为。
我们年轻的时候,想得太少。我们高估自己的魅力和能力,高估爱情的伟大。我们蔑视等级和阶层观念,我们一叶蔽目,……。
我无法劝说别人,但要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