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com |
“也许他觉得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是给她吃饱饭就够了。我觉得都已经没有力气再来跟他解释,很奇怪他也读了许多年的书,按说不应该那么愚钝。
……
我现在看到他真的觉得非常非常陌生,觉得根本不是那个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觉得他的存在很虚幻。如果他不能真正帮我一把手,那他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啊。”
我的好友,原本是个聪慧、美丽、傲气、娇滴滴女子。先生南北辗转、多年不懈地追求才感动了她,并嫁给了他。双方均拥有高学历、高薪水,小日子平静而幸福着。
然而,小女三岁多尚不能说句子,去年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患者。这无疑给年轻的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和哀痛。此时,需要夫妻双方携手共渡,学习并借助科学方法来引导孩子回归主流社会。
为了孩子的改变,父母亲首先要改变。行为、思想、生活方式全都要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她改变了。作为家中的小女儿,30多岁了,妈妈还跟随在身边负责打理家务、带孩子。由于工作忙碌,每天回家吃完饭、早早就睡觉了。为了孩子的康复,下决心让老妈离开自己身边,辞掉高薪工作。到处寻求有效治疗方案,自己亲自学习并参与训练。本来孤傲离群的她,为了孩子,学会了打开心扉、用心去交流。
然而,他除了给孩子支付康复费用,依然故我。非但不主动咨询掌握,也不相信她有决心和能力去拯救孩子。
她很孤独,很愤慨:“如果你不管,我也不管!”并抑郁而疾。
今年五一她从北方来看我,苍白而单薄。
我们狂吃海购。我传授三分钟生气原则给她,要她学会珍视自己。如同她做市场评价一样,要收集证据,综合评价婚姻的潜力并确定主要目标,评价意欲精神投资对象的可塑性。尽量减少由于期待值过高而扰乱主要生活目标和生活质量。
因而,她回去后,一心一意实施女儿的康复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三个多月,女儿长足进步,基本可以对答如流了!其他孤独症家长认为她肯本不像是患儿,羡慕得直流口水。
“我现在不是太多生气,去年冬天到五一那段时间心情很坏,但现在已经不这样了。为别人折磨自己的身体不值得。就象你说的,多生气会老得很快啊。如果他不能合拍,就尽量减小他对生活的影响。”
是啊,如果他不能改变,就视他若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