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愧于心(转发的文章)

(2024-05-16 15:42:10)
标签:

杂谈

无愧于心

 作者: 马军 日期: 2024/05/03

 

谨慎似乎是诸葛亮一生的标签,至今仍存他与魏延就伐魏路线孰优孰劣的讨论,甚至认为正是他的过分谨慎导致丧失宝贵战机,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他“奇谋为短”。对此公案,学识渊博的清代状元潘世恩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非拘谨之谓。处事谨慎,则精细周密,临大事,决大疑,从容不迫而措置咸宜,所谓胆欲大而心欲小也。”

 

谨慎不是拘谨,而是胆大心细,计出万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会自乱阵脚。这是潘世恩说给子孙的话,断不会有半点欺饰。

 

潘世恩一生慎于为官,在《潘文恭公遗训》中,他教导子孙不仅为官要谨慎,就是日常居家也要谨慎。他说:“‘慎言语、节饮食’六字最可宝。人往往于饮食宴会随口说长道短,便弄出是非。所以交游宜慎。汝不可不知。”

 

不仅交游宜慎,就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慎。古人有云:“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慎则不败,慎则心安。慎独,实则是慎心。

 

《礼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寂静的夜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由远而近的声音,而到了宫门口却不响了。南子很肯定地表示,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呢。南子说:“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路过君主宫殿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君主的车马,一定要敬礼,以示对君主的敬重。君子贤士,必定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他高尚的道德品行,蘧伯玉正是这样的人。卫灵公遂差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增广贤文》谆谆教诲了一代又一代人,做事要再三考虑,慎之又慎,首先就是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毫无疑问,蘧伯玉是位谦谦君子,有着极强的“慎独”能力。

 

古人有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一个想法,即便只是在心中酝酿,未说出口,义士也要践行。春秋时代吴国的季札,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君子。他奉命出使晋国,途中访问了徐国。徐国国君一见季札,就为季札所佩宝剑吸引,徐国国君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表露出了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札岂能看不出,他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待到结束出使任务,即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

 

可惜的是,徐国国君不久去世,季札只好将宝剑悬挂在其墓旁的一棵树上。别人不解季札所为,季札回答:“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因为爱宝剑而使自己的良心虚伪,这是廉者不愿做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不要“暗室欺心”,不要见利忘义,更不要伤天害理。蘧伯玉以君子之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季札因厚德而受到尊崇,皆因他们能无愧于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