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滋养人生(转发的文章)
(2023-06-03 11:10:12)
标签:
杂谈 |
于无声处滋养人生
于
我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案头总有书的身影。读书对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年求学时,读书没有高人指点,主要靠自己摸索。做了教师之后,我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处处捉襟见肘,于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书中琼浆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再转而将所感所悟传递给学生。
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是国学大家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连给作文写评语都富有文化意蕴,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古诗词大家叶嘉莹回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上课的情形,也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言已尽,意无穷。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的学生写文章讲,袁先生教白居易的《琵琶行》,讲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眼里充满了泪光。这些先生们学问渊博源于读书,内心柔软也和读书紧密相关。读书,才有精神的丰富和优美。
教师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诗人冯至曾经讲过:“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这是很了不起的追求。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水涨船才高。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诸多困难,读书是从多种多样的人生正反经验中获得启迪,获得智慧,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尤其是阅读经典,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锻炼出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富有感受力的心,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觉。我自己在阅读经典时,就常常有精神的震撼与喜悦。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无论发达到什么程度,人的心灵发育、精神成长都离不开经典读物、优秀读物的滋养。这些读物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积累与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或者说是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常识。然而,常识也最易被人轻视乃至忽视,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已是鲐背之年,读书依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精神成长之源。
哲学家冯友兰说,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读书不仅要攻破文字关,知其意,而且要体会“弦外音,味外味”,体会它的精神实质;不仅要知作者之“意”,还要有自己的“意”并和作者之“意”进行对照,有所发现乃至有所补充、有所创造;进而从书里走出来,把阅读所得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生活里、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更高的境界了。
读书,如春雨般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人生。愿更多人在读书中收获启迪和成长,在读书中将人类的美好与智慧代代传承。
(作者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