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北京二十八中
标签:
与母校告别 |
分类: 往事并不如烟 |
别了,北京二十八中
空谷幽兰fl
北京二十八中,我初中的母校。一座典雅的园林式学校。
1972年底我从北京市西城区力学小学毕业,升入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二十八中坐落在西长 安
街
两年后,我转学到东城区,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学校。很多年后的一天,我驱车长 安 街,路过学校时给别人介绍:快看,我曾经在这里上中学……却发现学校牌子已经换成了北京市161中学,学校大门也已关闭,学生出入要绕到位于南长街的原六中大门。此后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前些天初中同学通知:因九月份以后原二十八中校址要移交中南海,学校组织各届毕业生返校参观,向母校告别。
返校这天我即紧张、又激动。紧张是因为虽然与六中一墙之隔,但我从未去过,万一找不到怎么办?激动的是,时隔四十四年,可以再次踏进母校,回忆青春岁月、与老同学重逢……我早早出门,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刚到南 长 街就碰到了好几位老同学,看来大家都很很重视这次返校。虽然四十多年没回来了,但很快我们就找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操场,我们的图书馆……看着古香古色的楼亭阁榭、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美丽的校园,如梦如幻:我们曾经在这里上学?为啥我不记得那时有今天这般幸福感呢?如果让我重回这里读书,我一定会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人啊,就是这样,得到时,不以为然,失去了,才想起珍惜。就像我们的青春,回忆中才感受和怀念她的美丽……
与四十多年前同学重逢,记忆瞬间如水般涌出心底,曾经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在眼前。不由得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曾经的英俊少年,花季少女,再相见已是白发苍苍,年登花甲。这就是纯粹的、最难忘的同学情:从来不曾想起,却也不曾忘记。
这次返校还有三个收获,一是找到了两位小学同学。他们和我、和我的中学同学,在不同时期,是小学同学和邻居。有点绕哈,容不叙详情,就是一句话:世界太小,事情太巧。更能说明世界小、事情巧的是:我的中学同学的女儿和我儿子是
北大 校友;她女儿的同学和我儿子在美 国 读博士
期间,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她女儿的同学嫁给了我儿子的同班同学,举行婚礼时,我儿子是伴郎,她女儿是伴娘……更绕了
;三是我有一位姐姐,我们两家是世交,平时来往很密切,她看到我这次返校的美篇后,才发现我俩居然是校友,她是六六届的,比我们早几日返校……这世界太奇妙了,冥冥之中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才揭开谜底。还是那句话:世界太小,转一圈都是自己人,今世前缘早已注定。母校是我的福祉,这一切都母校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大宴乐胡同11号,这里原是北京六中的校址,后来与仅有一墙之隔的北京二十八中合并为“长安中学”。21世纪初,“长安中学”又并入“一六一中学”,它的前身是著名“北京女一中”,北京城里最早的女子中学之一。





图书馆


图书馆升平署戏楼。中校区所在地是清朝时掌管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升平署,这座戏楼便是当时升平署排演戏剧之所。卷棚抱厦、灰瓦垂兽,戏楼见证了中校区历史的变迁。



这是我们班的教室。坐落在学校最标准的一个四合院中。

园中老树还在,只是多了一个护栏

再回教室坐一坐,找一下当年的感觉。


绿荫之下读书,多么的诗情画意。可惜当年并未在意,更不懂得珍惜。





曾经同学少年,再见已是花甲。追忆似水流年,感慨岁月如梭

聊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

学校操场,红墙外就是中南海。当年上体育课时常把球打进中南海,跑到校门外,找中南海的警卫给我们捡球。





胸怀一座山,足下万峰小。多豪迈的校训啊。

2006年底时打雪仗(图片来自北京一六一中学校友会微博)

二十八中学学生在长安街上长跑。

我们的校园多美啊,可惜上学时并不知觉。就像我们的青春,回忆中才感受和怀念她的美丽……

有心的同学做了一个二十八中的横幅,大家纷纷上台合影留念


再在曾经在这里背书玩耍的长廊里坐一坐,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恋恋不舍离开学校。

路障里面曾经是我们晨练的地方。记得那时学校组织我们跑步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于是我们每天早晨早早来到这里跑圈,记录里程,还比赛,看谁先跑到,最后也不知道我跑到没有。远处的大门就是中南海东门,卫兵不让拍照,只能远远的偷拍。

大门旁边就是二十八中的大门,以前路障内有哨兵把守,不允许路人靠近停留。学校要移交了,学校和中南海交涉,同意同学们在校门口拍照留念。

绕过路障,来到校门前。向左的路口就是中南海东门,这不是军事秘密哦,全国人民都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