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井陉县石家庄五一于家石头村 |
分类: 行走时光 |
下午出门的时候,发现太阳已经躲到云层后面偷懒去了,这让我有点喜忧参半.
喜的是,终于可以免受暴晒之苦,虽然紫外线并没有因为阴天减少丝毫,可毕竟凉快了一些.
忧的是,没有了阳光,注定今天拍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光与影的魅力也消失殆尽.
这大概就是人生吧,你得到了一个,就注定要失去另一个,很难两全.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知足的,毕竟石头村没有出现人头铺地的热闹景象.
我宁愿被晒化了,也不愿意被踩死.
石头村没什么名气,甚至连居住在周边的游客都对它一无所知.
不过,这反而让石头村保留了它原有的宁静和古朴.
通常来说,如果你发现某个地方交通越来越发达,通讯越来越便利,那么这个地方也就距离完蛋不远了.
商业的味道会取代泥土的芬芳,夜夜笙歌会取代秋虫的鸣叫,旅游胜地会取代朝圣的方向......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样的破坏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还在变本加厉.
我们已经不满足毁掉现有的,我们还要人为的“制造”出一些.
“中华文明标志城”在山东济宁高调圈地,“万园之园”在浙江横店异地重建;
传说中的炎黄二帝“现形”在河南郑州的山岗之上......
我们好象特别喜欢在历史中寻找大兴土木的理由,但几乎每一次都会招致舆论的无情鞭挞.
文明古国的国民似乎很难找到供奉历史祭奠祖先的最佳样式......
好在我们还有像石头村这样的古老民居,简单,本色.
它们不会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卖弄风情,它们只是偶尔掀起头上的盖头,惊鸿一瞥,刚刚好.
下面这些介绍,源于官方资料,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石头村:
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头村,是河北省唯一一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村子坐落在一个闭塞群山中,南低北高东伏西翘,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
其形状细长,像条头东尾西的游鱼.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
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
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
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
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
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
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40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这些背景知识显然不足以让我们全面了解石头村,关键时刻,导游大姐就派上用场了.
石头村自己培训了不少兼职导游,她们大都是村里的普通农妇.
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做个称职的乡村导游还是绰绰有余的.
耗时一个多小时的探访,就是从这个貌不惊人的民俗博物馆开始的.
博物馆的前身是村里的小学校,学校翻建之后,旧址就用来做了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的物件,大到农用器具小到锅碗瓢勺,几乎都是村民自愿捐献的.
虽然展示的内容绝非价值连城,可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大家对石头村的热爱.
既然号称石头村,那就肯定能在这里发现千奇百怪的石头.
它们都是自然成型,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
这只乌龟放弃了和兔子的赛跑,溜到这里躲避是非来了.
猴子总是看不上我,骂我猪头!
猪头就猪头,哼,我倒要看看,没了我,西天他们还去的成不?
Map of China?
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吧...?
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你就能把院子里的那些石头对号入座.
可是,室内陈设的某些东西,你就未必能猜出个所以然了.
比如说,左边这两个漂亮的瓷瓶,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
猜到头疼,终于缴械,导游大姐说,是用来摆放官帽的.
官帽摘下来后往圆桶上一扣,OK了!
就这么简单.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特书一笔.
石头村在明清两代走出去12名文武秀才,其中7人成为各级官员.
对于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来说,实属不易.
不过,仔细想想,他们的祖先于谦就绝非等闲之辈,这样的家族能续写往日的荣耀,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走出博物馆,一脚踏进了古老的街头巷尾.
街景很具古韵,数百年的沧桑风雨侵蚀人行畜走,把一条条青石板路踩踏得坑洼不平锃明瓦亮.
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
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
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
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
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屋外石头围墙上有石环、石耳,用于拴牲口.
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石头村的院落虽大小不同,但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
每家房子,从房基到房檐清一色用的都是石材建造.
当初除大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矩外,其余各家各户可按自己喜好修建.
所以,村中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
对这个院落记忆深刻,因为它的主人姓霍,从姓氏上就能看出肯定是从外村嫁过来的.
老太太今年80多岁了,子女都已经独立门户,闲来无事,老人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农家院.
有客留宿的时候,老人就和游客聊聊天,解解闷.
这样的生活方式,倒也闲在.
老人已经习惯了人来人往,即便不留宿,你也可以随便进出参观,没人会撵你.
屋子很宽敞,屋顶很高,里面的气温好象突然下降了几度,这种石材结构的房屋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冷气机.
沿白色石阶登上屋顶,放眼四望.....
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
奇怪,村子里开满了粉白色的梨花,可是除了梨花,怎么就没看见其他品种的花草呢?
导游大姐解释说,这是因为于谦的后人认为,梨花象征着于氏家族的刚正和清白.
哦,原来如此.....
据史书记载,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于谦曾写下一首《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导游大姐说,村里的观音阁曾是村子的一个小城门.
城门?不会吧,门洞这么低矮,怎么过人呢?
怎么过,当然是低头弯腰过去喽!
头上三尺有神灵,难道你还能昂首挺胸大摇大摆的过去吗?
汗!话虽如此,可出来进去的,还蛮辛苦哈!
村里的戏台,没有了当年的余音绕梁,也没有了当年的熙熙攘攘.
可是,问题又来了.
戏台的前方不远处,有一口水井,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
村子里不只有一个戏台,但是只要有戏台的地方,就会有水井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除了打水,它还有什么特殊用途呢?
至于答案,你可以在文尾处找到哦......
于氏宗祠正在修缮,这里供奉着两袖清风的于氏祖先和人丁兴旺的于氏家谱.
哪家新添了男丁,就会在大红的墙纸上记录下娃娃的姓名,并且放炮庆贺.
而新添了女娃的,则会收到鲜花以示恭喜.
故去的于氏家族成员,会在这里逐一记录.
想当年,于谦的后人之一于有道在石头村安家落户,又留有五子.
而于氏宗祠院中的这棵古树也开枝散叶,刚好分出五条枝杈.
是巧合吗?
也许吧......
同一个祖先,同一方水土,石头村的家家户户都是血脉相连.
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街坊四邻和睦相处.
想串个门?那太方便了,从“连心桥”上一迈腿就到了.
每一个到过石头村的游客,都不会忘记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清凉阁.
它位于村东口,已有420多年历史.
这是一个奇特的三层楼阁,形似北京前门,明柱回廊,九脊飞檐,似搭非搭、似券非券.
石墙石壁,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榻石龛,巨石累累,鳞次栉比.
这些石头长者数米,重者万斤,乃至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个平台一块石,一块石头一堵墙.
工艺粗犷奔放,跌宕起伏,犬牙交错,鬼斧神功.
更令人称奇的是,清凉阁居然是由于家第7代传人于喜春一人耗时16年修建起来的.
传说于喜春力大无比,他白天在娘子关修筑防御攻势,晚上回来垒建清凉阁.
按照于喜春的计划,清凉阁原本被设计为九层.
站在顶层,可以远眺祖先于谦被害的地方.
可是,在修建到第二层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在安放匾额的过程中,于喜春的手被严重砸伤,血流如注。
清凉阁下,甚至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浸渍到石板里的班驳血迹.
这位能工巧匠最终死于破伤风,享年五十多岁.
于家后人在此基础上又修建了第三层,从此,清凉阁就以现在的样子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同样赋有传奇色彩的,还有清凉阁旁边的这棵“无尖树”.
据说这棵树的高度常年不变,因为它的生长高度一旦超过清凉阁,那么树尖的部分就肯定会自己烂掉.
又是巧合吗?
也许吧......
眼看着一个多小时的时光就这么走走停停的打发掉了,导游大姐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回家烧火做饭去了.
我和弓糖糖又回到博物馆附近的巷口,打算漫无目的的再走上一圈.
地图好象成了多余的东西,其实,就算迷失了方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是,脚步要轻些,声调要低些,不要打扰了于家村原本很悠闲的生活.
把石头村转遍之后,疲惫的返回石韵山庄.
在山庄门口的杂货铺买矿泉水的时候发现当地产的“老冰棍”特别好吃.
一根没吃够,二次返场.
杂货铺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乐呵呵的,有求必应.
我边啃冰棍边感叹,石头村如果再有些水就更好了,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的,多好.
老夫妻也说是啊是啊,可惜,这里的地下水有限,很难开采得到呢……
一进山庄大门就发现院子里突然热闹了起来,怎么还搭起了大篷呢?
问了大眼睛的服务生后才知道,明天这里有人娶亲.
娶亲?这里的娶亲很热闹很好看吧?我和弓糖糖立刻来了精神.
据说婚礼要在明天早上八点多才开始,恩,看样子我们还赶得上......
--- 未完待续 ---
文章中,关于水井一题的正确答案:
几百年前,扬声器还没有诞生.
水井建在戏台的前方,可以起到扩音的作用.
怎么样,你答对了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