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行走时光 |
文明是一把双刃的利剑,进步与痛苦常相伴随.
我们在尽情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被迫吞咽随之共生的苦果.
21世纪,我们的日子过的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富裕和充足.
可是,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我们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乞丐".
以前,在旅行的时候,我从来不把时间耗费在参观寺庙和教堂上面.
因为,我不仅没有信仰,而且对任何宗教都没有兴趣.
我固执的认为,相信什么都不如相信自己来得更真实更直接.
可是,在2005年的那个夏天,我却接受了两次宗教的洗礼.
7月,在世界屋脊西藏,我感受到了来自宗教的强大力量.
藏传佛教几乎是每个藏民无可质疑的信仰,他们虔诚而纯粹坚定的目光让人永生难忘
9月,我同样无比虔诚的迈进了北京雍和宫的大门,为病危的母亲烧香祈福.
那一刻,升腾在半空当中的浓烟刺激着我的嗅觉神经,视觉神经和大脑皮层.
我终于发现,自己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自信那么坚强.
原来,我也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去寻求外界力量的帮助.
2006年夏天前去还愿的时候,心情和脚步都已经轻松了许多.
伫立在佛像的面前,我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是否真的相信神灵的存在.
当时的举动,是否只是出于无奈和绝望.
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行为,是否真的能被神灵所接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能让自己满意,让自己释怀.
不过,我宁愿相信,神灵没有因为我的功利而放弃我,是它在冥冥当中帮了我一把.
当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时候,还是让我相信一次吧.
高棉的先祖们选择了吴哥,却又把历史之船悄然驶离了吴哥时代.
这其中,留给了后人太多的迷题.
吴哥人最初信奉的是印度教,他们后来是如何突然转向佛教的.
且随着吴哥城的废弃,婆罗门教也随之神秘的消失了.
此后,柬埔寨没有任何婆罗门教活动的迹象.
婆罗门寺庙都是坐西朝东的,吴哥寺却一反常规,它坐东朝西,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何吴哥的建筑如此有系统性,而且在约420年间要持续不断的将其规模加以扩大?
为什么在如此偏离印度本土的高棉国度,会出现比印度寺庙更为宏伟的宗教建筑?
当年,周达观为吴哥写下一个很美的感叹号.
而亨利穆奥则给它标上一个巨大无比的问号.
无数的考古学家为了揭开这历史之迷正前赴后继的努力了一个多世纪...
我相信,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无一例外的被吴哥的神秘与浩瀚所倾倒.
可是,在当地人眼里,举世闻名的吴哥窟又是什么呢?
用卡门的话说,暹粒就是一个大宾馆,吴哥游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公园.
在柬埔寨人看来,吴哥好象没有承载着那么多的厚重和神秘,它更像是一个乐园.
在这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宏伟,历史的遗迹.
你还可以看见"用钱或门票换不来的快乐风景".
那些餐馆老板,摩托车司机,小商小贩,还有带给我们友善微笑的人们.
那些共享天伦的笑声,还有相互叫喊嬉戏的情形.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贫穷,并没有给这种单纯的快乐打上丝毫的折扣.
吴哥,是完全属于他们的.
文首第一张图片:东梅奔,一个不起眼的寺庙.
其建筑结构与比粒寺十分相似,之间的建造时间相差不到20年.
在东梅奔寺的第一层台阶和第二层台阶的四个角落上,都有与真象大小相同的雕塑.
这种场景的安排源自于古印度神话:四大神象分立四方用巨齿把宇宙支撑起来.
在到达塔逊寺的时候,我们有些犹豫,到底是进呢,还是不进呢.
因为,塔逊寺很小,也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那个"巨树包裹整个门廊"的景象.
可是,我们在携程网站读到过一个才从吴哥回来不久的驴子发表的一篇游记.
上面说,这个景象已经不见了.
难道,巨树已经压塌了门廊与之同归于尽了?
算了,接受寻找恐怖大脚的教训,我们不能再道听途说,还是问问司机Bun
Thoeun吧.
那个景象不见了,没有听说啊,Bun
Thoeun先生对我们的疑问表现的非常诧异.
你们走到西门之后,要出了西门,回过头来看才能看到啊,他解释道.
哦,原来如此...
到了西门,大家抬头,可不是吗,眼前的,分明就是一个巴戎寺风格的门廊.
好,我们穿过大门,回过头来,再看看...
果然,我们看见了那个"巨树包裹整个门廊"的景象.
那个发表游记的驴子肯定是没有穿过门廊往回看,呵呵.
知知,回去之后,别忘记在携程网站上发个帖子更正这一谬误啊,小庞提醒着我.
成,回去之后我先挑战《五月盛放》,然后再横扫携程社区,我还真忙哈!
沿着这条小路一直走到尽头,就是龙蟠水池.
龙蟠水池基本上已经干枯,景象惨淡不提也罢.
不过,这条横卧在小路中央的狗狗却不能不提,因为这可是我见到的定力最强的狗狗!
这么说吧,不管是摩托车还是汽车还是人群经过,它都纹丝不动稳如泰山.
它的目光坚定,就好象被施了魔法似的.
长时间保持着一个姿势还真不容易,估计它的颈椎肯定没什么问题,呵呵.
引起我们关注的,还有路旁的这些"飞禽走兽".
大家的生物常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搞不清楚它们到底是鸭子还是鹅.
要说厉害,还要算人家小庞,她几乎没怎么过脑子就指着它们一锤定音:这是鸳鸯!
鸳...鸳鸯?我和虹同学都听傻了,舌头在口腔里直打颤!
活了3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听说鸳鸯就是这个嘴脸,太震撼了!
狂笑之后我们不断的感叹,幸亏这附近没有真正的鸳鸯出现.
否则,人家肯定受不了这等的屈辱,定会集体负重投河自尽不可!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都患上了"鸳鸯后遗症".
只要见到类似的动物我们都会异口同声的高呼:快看,鸳鸯!
要了亲命了,哈哈!
这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站:圣剑寺.
传说中,阇耶跋摩二世给了他的继承人一把圣剑,故此得名.
圣剑寺是佛僧居住和学习的地方,也曾经是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吴哥城时的暂居地.
寺庙的规模不小,结构复杂.
围墙和林子之间只有一条铺满落叶的小径,脚下满是沙沙的落叶.
因为没有旅游团队的围剿,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
蝴蝶在你身边不知疲倦的飞舞,好象在和你捉迷藏...
沿着纵轴走,前后都是暗暗的小洞,没完没了.
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塔和天井,时亮时暗.
这里,是靠近东门的一个两层石构建筑.
卡门说,这是她在吴哥区域里唯一看到的石构中空的两层建筑.
我们仔细回忆了一下,果然如此.
这些柱子和古罗马时期地中海附近一带的古建筑十分相似,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
在吴哥,我们见到了太多的门廊,它们一个套一个,分不清楚哪个是门里哪个是门外.
可是在这里,却有一个独立的宽敞的大门.
可以说,这是我在吴哥见到的唯一一个如此宽大的独立的门廊.
或许这不是唯一一个,只不过被我漏掉罢了.
可是,这个大门是做什么用的呢?
不知道,因为我至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边走,一边寻求着问题的答案,直到我看见了它.
这些石头几乎和我的肩膀一般高,无意间一侧头...
不知道是哪只鸟儿曾经从这里飞过,也不知道它怎么遗失了嘴里的一粒种子.
总之,这粒种子刚好掉在了石缝里面,它在夹缝当中,执拗的生长着.
生命,原本就是这么的顽强,这么的美好.
两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正坐在石阶上聊天,陪伴她们的,好象是一只雪貂.
正要和她们打个招呼,公园管理员走了过来.
可能是担心遭到呵斥吧,两个小姑娘转身就逃.
这个瞬间,被小庞的照相机拍摄了下来.
为此,她得意了很久,感谢小庞同学的辛勤努力.
正在我们怅然若失的时候,她们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壮着胆子摸了摸这个小家伙,哦,它的毛软软的呢.
面对我们的镜头,小姑娘很大方,她的微笑,就像阳光一样的灿烂.
忽然想起了放在突突上的糖果,跑回去拿,可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她们却已经走远了.
再一次,怅然若失.
那个夜晚,她们纯净甜美的微笑,再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 未完待续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