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总想把自己变成狼时,人性莫非只好让狗替我们珍惜?
这话是杨志军老师长篇小说《藏獒》里面最经典的语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说,《藏獒》是2005年中国长篇小说沉郁中石破天惊的痛快淋漓之作。
杨志军老师我是熟悉的,2001年11月之前,我在当时青岛出版社主办的《通俗文艺报》体育部当编辑,杨老师是文化部的编辑,我们当时的办公地点都在青岛新闻出版局院内中间那栋楼的五层,我在靠东面窗户的位置,杨老师在靠南窗的位置。中间只不过有点半人高的隔断。当时,杨老师给人的印象就是黑黑瘦瘦的,非常谦逊,不苟言笑。那时,《通俗文艺报》正在改头换面之际,版式风格五花八门,今天学习《华商报》,明天模仿《成都商报》,编辑们也都是拿自己的版面当作试验田,变着法要求新求变。而杨老师做的文化版从来都是朴素大方,一点都不花哨。而且,他做版从来都非常慢,说实话,我们包括组版的那些小姑娘,虽然都对他很尊敬,但在做版这样的事情上,却真是有些瞧不起他。那时侯,大家虽然都知道他是个作家,但对于生产快餐文化的报社编辑记者来说,纯文学根本就是另一个领域的东西,纯文学作家,仿佛就是用来尊敬的。
后来,报社领导安排杨老师不做编辑了,去了新成立的考核部,每天负责评报。从2000年7月到2001年11月,和杨老师做了将近一年半的同事,交情仅限于每天见面打招呼。再后来我从《通俗文艺报》跳槽到《半岛都市报》。四年多过去了,和包括杨老师在内的原先的那些同事没几乎都没见面,虽然同在一个城市里,却实在找不出见面的理由。
好象是今年夏天,偶然间在新浪网的读书频道上看到推荐《藏獒》这部小说,我几乎是一下就被吸引了,这之后才注意作者是杨志军,我怀疑就是杨老师,接着在网上一搜,果然是。说实话,这部小数所展示的恢弘场面、苍凉意境以及深邃内涵,我一时很难和温文尔雅的杨老师划等号,我想象不出温和如水的杨老师瘦弱的身体里竟然蕴藏着如此炽烈的激情。我一直非常喜欢描写北方苍劲、单调、粗线条人们生存状态的文章,象张贤亮描写河西走廊的小说、梁晓声描写北大荒的作品、老鬼的那个写内蒙古草原的《血色黄昏》、张曼菱写新疆的《唱着来唱着去》、还有陈忠实、路遥他们的作品,都能看得我热血沸腾。杨老师的这部《藏獒》,我们从哪方面讲,都不在上述那些人的代表作之下。我敢肯定,下一届茅盾文学奖,《藏獒》肯定榜上有名。
今天上午我们夫妇两个带着女儿去书城,一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在重点推荐的《藏獒》,和它摆在一起的是曾经的畅销书《狼图腾》。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它。再好好看一遍,咂摸咂摸,然后找个机会拜访一下杨志军老师,好好切磋切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