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晶晶在黄昏下的松花江)
(船头的“手洗”和小摊扎气球,勾起我儿时的记忆)
(美味、正宗的新疆羊肉串)
(不相识的小铺老板见我拍她的“腊肠”,热情唤出另一爱犬为我们“表演”)
(二人转,我被屡次禁止的偷拍)
经纪人来探班,加上今天没有我的通告。
忙里偷闲,“娘子军”便小逛了一下哈尔滨。
这几天一直恶补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
小说不同于剧本,诸多的形容词堆砌、渲染和铺垫,抛砖引玉、不急不慢的牵出主人公,破费笔墨的景致描写。颠覆了我对哈尔滨,在第一天夜里匆匆掠过的剧组车上瞥见的感触。
读毕小说的观后感,竟让我对哈尔滨,有了小资情调的判定。
几天下来的剧组“大锅饭”,居然让我无限垂涎小说中王一民的早餐:酸黄瓜配白面包。
一起床,我便嚷着去吃西餐。
走进环境优雅的“波特曼”,就开始庆幸小说带来的“灵感”。
欣赏着萨克思和小提琴的现场演奏,品尝着蟹子沙律、七成熟的黑椒牛排、零散在盘里的酸黄瓜和白面包、喝着红菜汤。让我稍稍感谢了一下陈屿。
之后的“行程”,依然沿袭了这部戏的风格。
在著名的“秋林”百货公司里,我看见了传说中著名的大“列巴”。顺便在排满长队著名的秋林·里道斯食品柜台前,买了著名的哈尔滨红肠。
(只可惜,上面的行程中,相机不幸没电。)
回宾馆卸下“负担”,换了相机,继续。
闲庭信步松花江之后,到了今天的“重头戏”。
当然是开始欣赏: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
服装、舞台、灯光、音像、剧场根本谈不上完美和专业。但台上一拨拨艺人的表演却相当精彩。
剧场里座无虚席,通往卫生间的过道里,也被挤上好几排“加座”,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只要立在台上的演员,个个能演、能唱、能跳。好似内定的基本功课般不足挂齿。要亮的,是各自的绝活。
话虽有些糙、段子也并不雅,但他们却很享受和珍惜在台上的每一分钟。个个卯尽全力、毫不惜力。只是为了换来观众阵阵发自内心的欢笑和掌声。
坐在观众席中的我,看着一个赛一个的精彩表演,竟开始汗颜。
他们这样一群,连观众都叫不上名字的演员。每个人身上的本领,都绝非一日之功。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下不来的。同是“吃饭的本领”,同是“对事业的热衷”,他们竟显出那般单纯的执着。
一天的闲逛,热情、憨直、质朴,是哈尔滨人给我留下的印象。
必须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我的心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