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管理层每次救市都失败?

(2012-12-01 18:38:29)
标签:

杂谈

为什么管理层每次救市都失败?

 

 

真正市场化的市场是来这个市场卖股票的上市公司和到这个市场买股票的投资者都是在规则统一、起点公平的前提下进入这个市场的。根本不存在管理层控制新股发行规模,管理层控制发行价格。

 

证券市场本是一个给资产定价的定价器,他的功能之一就是给资产定价。

所以价值为零的企业在有定价功能的市场市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香港市场存在的几百家几毛、几分钱的仙股。

而政策垄断的市场则不同。虽然这个市场也可以说是一个定价器,但他已经是人为调整了刻度的定价器。这其定价功能是严重失真的,靠垄断市场的定价搞所谓的市场价发行是严重的错误。上一届证监会搞的创业板三高超募,显然是不懂资本市场规律,乱套市场定价的结果。

 

由于中国股市历届管理者的不成熟,导致了中国股市的巨大亏空,以至于经常出现整个市场投资者普遍亏损的局面。

投资者的亏损根源在于管理层推脱不掉的历史责任。所以每一次市场大跌,投资者严重亏损的时候,中国政府都必须承担责任救市。

 

因为政策推高了股价,表面上投资者的损失减少了。但没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仍然没有价值,对股民手里的股票而言只有投机价值,没有投资价值。在中国股市的救市实际上是通过行政垄断市场人为调整市场定价器的行为。所以中国股市政策救市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更加不准。

 

政策市里的股票基本没有投资价值。在中国股市赚钱基本和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无关。所以投资者如何在政策市底部买入股票,然后在政策市高点卖出股票就成了中国股投资者赚钱的金科玉律,

 

政策救市下的牛市使的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越来越高估,救市之后的市场没有新股发行还好,一旦有新股发行,而且采取市场定价发行的话,上市公司就会更大比例圈钱。于是越是救市,管理层的犯的错就越大。因为以后的圈钱又演化成下一轮更大熊市的主要因素。

 

定价机制因救市更加不准。几年来,尽管中小盘股搞市场化以市场价发行高的离谱,但往往二级市场还可以存在继续升值的空间。根本原因是这时的政策市下的定价器已经严重失灵,行情越好其市场估值高估的就越严重。

 

 

     中国股市历次政策救市,都会形成一个牛市。而往往牛市后期的新股发行其估值会离谱到惊人的程度。救市之后管理层,又必然要通过扩容控制市场的估值回归。

 

新的扩容新的发行新股,就导致上市公司在这个市场以高估的价格卖股票。市场于是继续亏空。只要能在这个市场上市,无论是发起人股马上流通,还是锁定一段时间后流通,他们都是新股发行的最大受益者。看不到这一点中国股市永远都找不到正确的路。

创业板搞所谓的市场化圈钱,这使得创业板大股东利用中国股市定价机制的失灵最大限度的圈钱,有的创业板大股东上市后的回报超过一千倍。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跌到2000点以下的水平,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已经超过800家了。

 

中国股市从市场化定价的角度上讲,要让投资者买到廉价的股票,就必须让股市的估值水平下降,就必须放开新股发行的垄断。

而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角度上讲,要维持市场的估值水平,则必须要救市,就必须控制新股的发行的规模和节奏。这似乎是个互相矛盾的两难选择。现在看只能选择后者保护投资者利益。

 

但实际上中国股市是存在即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又能渐近式接轨的道路的。关键是如何在新的新股发行中不再继续掠夺市场制造更大范围的亏空。

当下可以明确的结论就是,中国股市还必须是政策市,这个市场的定价器仍然失灵,所以新股发行不能以这个定价器给新股定价。也不能让上市公司以这个定价水平在这个市场高价变现。大股东要变现不要紧,设计一个制度把大股东多得的财富悉数返还给市场。

 

其实管理层政策救市,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持市场中枢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新股发行机制,把上市公司在高估值中多获得的财富截流下来还给二级市场,做到这点中国股市还是有希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