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平乐崔氏重勒辈序铭石附记》序

(2009-09-19 09:46:10)
标签:

序跋

家族

民俗

文化

分类: 序跋评论

《东平乐崔氏重勒辈序铭石附记》序 

                     忙中偷闲,做会神仙

 

《东平乐崔氏重勒辈序铭石附记》序

                        你说你的,我写我的

 

《东平乐崔氏重勒辈序铭石附记》序

                       立碑大典,隆重揭幕

 

《东平乐崔氏重勒辈序铭石附记》序   

                       朱砂写就,未曾雕琢

 

    二00九年七月五日,我和河北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袁学骏先生、县文联主席韩梅玉先生、书法家李冀良先生、崔洪波先生等一起到东平乐村,参加了“正定东平乐崔氏家族辈次用字碑”立碑揭幕仪式。参加这样一个民间的庄重肃穆的仪式,亲身感受到了东平乐崔氏族人对于祖先的敬重崇仰之情,以及一种来自田野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之后,崔氏族人又商定将相关资料辑印成册,嘱我作序。

 

    正定自古以来位居要冲,控关扼渡,因此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战争,直接导致了人口的迁移。正定人多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而东平乐崔氏家族却是在明正统二年,由崔氏先祖崔英杰自南京驾迁北京宛平县天禄坊,至始祖崔和福公南迁正定东平乐,繁衍生息已近六百年。历代族人志士续排辈次用字,到现在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我与崔兄景范(玉华)是多年至交,经常听他说起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可谓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之间颇有一种自豪感。而且,我还分明从他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一股竭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情在时时涌动,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情怀在驱使着他和他的乡亲们四处奔走,不辞辛苦地做着这样的善举。他们十几位热情的乡亲组成了一个理事会,分工负责,分头忙碌。就我所知,景范兄就几次陪撰文书丹的李冀良先生奔赴百里之外的曲阳县挑选石材。李冀良先生亦是精益求精,俯身在石材上用精雅的楷书工工整整地写完碑文,成就了一篇堪称文字俱佳的艺术佳构。

 

    在正定,这样伦清序明的家族,东平乐崔家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代表。

    由此,不能不引发我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在正定考察之际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到,我们现在读《论语》的时候,读先秦诸子文章的时候,就像读我们祖父写给我们的信一样,那么方便,一下子就读懂了。正是由于我们中国人血缘的强健,才知道什么叫泱泱大国,才知道一个辽阔空间支撑着的文明是多么伟大。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唯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延续至今。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我国最早的家谱,出现在甲骨文时期。家谱是同宗共组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纪的历史图记,与当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联系。

 

    姓氏,最早是古代部落氏族的图腾,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群体文化的符号,一个家族的族徽。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家姓,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融汇点。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源和出处。在家族的世系传承上,被奉为贵姓的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而且孔家诗礼相承,英才辈出,其悠久的繁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姓氏的有序传承,可以使我们找到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故乡,一种心灵回家的感觉。每个人都会天然地关注自己的姓氏渊源,关注自己的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怎样的繁衍变迁,涌现过多少名人贤达,建树过多少丰功伟绩,留下过哪些可供后人传承的优秀家族文化传统。

 

    续排辈次用字主要是标明辈分,所用字一般是激励人们昂扬向上。崔氏五世祖崔世高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勒石命名的十六辈用字,以及一九四八年京城硕儒傅增湘先生增续的后十六辈用字,选字吉利祥瑞,旨意深邃,充分体现了“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序昭穆、备遗忘”主旨。

 

    崔氏族人此次通过自愿捐助的方式来完成勒石立碑的善举,也显示出东平乐崔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和谐的大家庭,秉承了崔氏先人的美德与风范。应该说,这样的善举也只能是在今天这样的太平盛世才能完成。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必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这座碑立在村小学的校园里,也是意味深长。崔氏的子孙后辈们一定会铭记自己祖先的无量功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会牢牢握住中华文明这一条砍不断的文化之根,在这根基之上会生长出簇新的枝叶与花朵。

 

   是为序。

                                  

                                  

                                   二00九年九月十九日于栖云楼南窗,时秋雨淅沥,不绝于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