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稚鸡竹石

莲叶田田

蝉鸣牵牛

雪梅喜鹊

映日荷花

竹叶清风

奇石幽竹

猛虎下山

硕果盈枝

芭蕉小鸟

高瞻远瞩
苍鹰雄视
在古城正定书画界,李志安先生飘逸洒脱的艺术家风度是大家公认的一道风景,年逾七旬,仙风道骨,鹤发童颜,满头的白发如霜似雪,披拂飘飞,满面红光,神采奕奕,走起路来也是步履轻盈,脚下生风。每次陪李先生外出参加活动,他常常是西装革履,风神潇洒,他的翩翩风度常常引来举座的啧啧赞叹,我们也不禁引以为自豪。
当然,让李先生驰名燕赵书坛画苑的,还是他风格别具的书法和墨韵纷披的国画。
李志安先生字横俯,号玄悟屋主人,别号仙翁道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受其庭训,其祖父李振铎先生为晚清秀才,喜爱书法,尤善欧字;其父终身研习柳字。李志安先生四岁始读私塾,五岁即在祖父严格要求下临摹《醴泉铭》,日课百字,十岁能书蝇头小楷,为乡贤所津津乐道。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李志安先生赴赵都邯郸游学,投师于著名书画篆刻家李松年先生门下,李松年先生是清代举人张裕钊所创南宫碑第四代传人,李志安先生在苦心孤诣研习书艺的同时,遍访赵都书画名家,心追手摩,孜孜以求,功力日渐精进。
李志安先生25岁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直接受教于当代著名书画大师孙其峰、溥佐先生,深得两位先生赏识。期间,志安先生在素描、写生以及水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痛下苦功,打下了坚实深厚的艺术功底。志安先生当时的作业白描,每每被溥佐先生阅批为百分,有同学问其故,溥佐先生答曰:志安能作书,其白描自能刚柔相济。学画必要先学书,方知用笔之道,作画者不能书,则其画无笔,作书不能画者,则其书乏韵,自古“书画同源”,可谓学习书画之箴言。
学成以后,志安先生客居古城正定四十余载,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书画艺术创作未曾间断。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四十余年,两点一线,两只筷子一支笔。即从单位的工作室到家里的书房,放下筷子拿起笔,不问家中柴米油盐。几十年的悠悠岁月里,他沉醉在翰墨丹青构筑的世界里,指点江山,挥洒烟云,上下求索,默默耕耘,用笔墨拓展出了一方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天地。志安先生冰雪情操,襟怀淡泊,不逐名利,不求闻达,“门前无车马,座上有清风”,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使得书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当代传承有序,代不乏人。
李志安先生的书法注重源流,讲究笔法,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精湛的艺术功力。先生的书法,秀雅雄奇,极富变化。他的楷书得益于六朝真谛《南宫碑》,又研习北魏墓志碑阪,继得张猛龙笔法。他对《南宫碑》的用笔颇有体会,深感其中含有篆隶之法,书写时行笔沉着涩行,笔画常常不是一钩而出,而是欲钩回锋,再顺势而出,字势如壮士佩剑,雄视顾盼,威风凛凛。他喜榜书,他写的“鹰”、“龙”、“虎”、“鹤”、“舞”、“寿”、“神”、“云龙”等,均笔力千斤,气势磅礴,有龙腾虎奔之姿态;他的大幅行草书,不管是中堂,还是横幅长卷,都是快意淋漓,挥洒恣肆,一任满纸黑云翻墨,烟云弥漫。
谈及书道的笔法,先生有一段颇有趣味的文字:“辛酉年五月望日,余腰疾,赴平山温塘疗养。入夜净手,拜读山谷书,悟其笔法,终不得解。久无倦意。不知何时抛书入睡,梦中遇一仙翁,亲授笔法。醒来大悦,秉笔试之,解惑也,幸哉幸哉”。听来有一点神奇色彩,至于其中的奥妙,想来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品读李志安先生的画作,我们感受到的,是既与传统一脉相承,又通变出新,天机烂漫,在对大自然的思悟中写心传神、抒情达意。他的笔下,题材广泛,涉笔成趣,近年来以花鸟为主,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逸笔草草,墨色闲闲,恬淡素净,情趣盎然,一片生机,简者见广大,繁者见空灵,笔墨运用自如。猛虎下山,芭蕉小鸟,红鲤游乐,烟雨碧竹,苍鹰雄视,白猿攀树,奇石幽兰,雪梅喜鹊,丹柿翠盘,秋菊傲霜,寿桃献瑞……在先生的笔下,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植物都是那样的姿态万千,风情各异,每一种动物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情趣生动。他是把自己对世界与生活的满腔热爱和深沉眷恋都尽情地倾洒在了笔墨与线条之间。这正如石涛所说:“对花作画将人意,
笔墨传神总是春。”翻阅赏览先生厚厚的一叠画作,感觉李志安先生最擅长而且画的最多的还是竹与荷,竹的凌云气节,荷的高洁清幽,可以通过水墨笔法,将满怀的道德情操寄寓于尺幅之内。既有昂然挺立于青石旁的茂密翠竹,有苍茫烟雨中朦胧挺拔的雨竹,也有清风中摇曳多姿的嫩竹;先生笔下的荷花,亦是千姿百态,韵味充沛,浓墨泼就的荷叶苍郁凝重,墨色氤氲,一支支优雅挺秀的白荷或红荷,再点缀一只迷人的幽鸟,使得整幅作品飘逸出一种追魂摄魄的美感。还有一幅小品,题目叫做《童年的伴侣》,构思简洁,画的下方只有一盏孤灯,一卷书。先生在画的上面用他独到的书法题写了一首诗:
小小油灯
童年伴我学医经
苦读三年业未成
弃医游学
南下赵国
拜师学南宫
北上津门入美院
学画四载
师承孙溥张先生
业满转入常山郡
蹉跎岁月
青丝变成雪
至今一事竟无成
众誉浮名实汗颜
无佛称尊何足雄
嗟夫
愧对一生
这一首小诗,不过寥寥百字,却几乎道尽了李先生七十年漫长人生岁月里充满艰辛与苦涩的奋斗历程,诗与画,浑然天成,自成佳构,青灯黄卷,岁月如流,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观者心头掠过一缕难以言说的忧伤。透过志安先生的画作,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风深受朱耷、郑燮、文同、石涛、齐白石等大家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李先生书画艺术追求的美学意义,在于他抓住了艺术的深刻本质,以简洁凝练的笔法去表述内涵丰富的绘画语言,去表达艺术特有的那种无边无际的、深邃精准的神韵和诗意。这不仅打通了审美上具象和意象之间的通道,而且使读者淋漓尽致地领略到了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十一年前,志安先生将画室迁居宁荣街之际,曾即兴写下一段妙文:
时为戊寅之秋,七月既望,迁至宁荣街。此地环境幽雅,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谓仙居之佳境,诚养神习书画之圣地,育后学之场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凭栏遥望,参差之楼阁,环抱于绿荫之中央。清风入怀,荡胸中之暮气,心旷神怡,不知老之将至,乐哉,乐哉!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乃自然之理,人生几何,不以短暂而伤感,应以无为而叹息。笑谈自古谁无死,德艺双馨洒人间。仆道不笃,文芜书陋,聊以抒情耳。
志安先生年逾古稀,依然清晨舞剑,晚间挥毫,身健笔健,神清气爽,读罢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们就已经洞悉了其中的奥妙。
李志安先生几十年苦心孤诣的探索,一路走来,硕果盈枝。他的作品先后荣获河北省首届书法大赛佳作奖、河北省楹联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书法美术创作“金龙奖”等,其作品先后入编《河北省书法篆刻精品选》、《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楹联大观》等,并曾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部分作品还曾赴日本、新加坡、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展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