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轧稻机的变迁

(2025-11-10 16:57:29)
标签:

教育

孟河古镇

齐梁故里

情感

文化


龙城一支笔江苏作家程协润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我们常州孟河古镇的许多农村,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民种田都很辛苦。那时的农民种田,几乎都是用手工操作和靠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的,也没有任何的农机具可替代,更是没有什么电动机来轧

长江以南的大江南是地区属于鱼米之乡,一年二季都可以种粮食,冬季种三麦,夏季栽水。可到了六十年代的初期,我们孟河那时收割,还完全是靠一把镰刀,用镰刀手工进行水稻的收割,割下来以后,将水稻铺在田里,等晒上一二天太阳后,再将水稻扎成一把一把的,就在水稻田用一种叫稻床原始水稻脱粒的农具,将稻床通放在盘蓝内,依靠人的体力将稻谷惯(这是一种孟河的土语)打在稻床上,利用惯性的作用使稻谷粒与稻草完全的分离和脱落。这种通过人工掼稻与捽稻的作用力的方式(掼稻床不时发出一阵阵彭彭的闷响),将稻谷从稻草把上脱粒了下来。这种劳动效率极低,劳动强度巨大,是一种十分辛苦的体力活。这些都要靠人工的体力在稻床掼稻。在小的时候(大约10多岁左右)亲眼所见,当地农民把水稻脱粒下来,完全是使用的一种叫稻床

这种掼稻四周用木框架结构木(或者竹子),中间用一根一根竹杆编结好,并塞进木框架横头2个洞里面后再固定好。然后,人再抓住一把把稻往稻床上使劲地上几下,稻子通过甩一种惯力的作用,这谷就把的稻床到了竹杆下面

后来,了六十年代末期,孟河的农民都纷纷使脚踏这比人工稻床掼稻前进了一大步(可以减轻农民很多的劳动强度)。只要在脚踏机,使劲地搓上面的脚踏,只要不断地用,使机的齿轮一直在不断滚动不息。然后,人再抓住一把把稻把,放在铁齿轮上滚动这样就一粒粒谷轧下来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本地的孟河农机厂能生产出电动那样轧的速度就快了十几倍(大大减轻了农民体力劳动的强度,农民脱粒谷也就没有那么费劲和辛苦了。这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和干过的一些农活,特别是)也是我小时候亲眼目赌。后来,等我长大以后,变成了自己每年轮回干的一种农了。

中国民最原始的稻床--脚踏--电动稻机--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智能收割机(收、割、脱、烘干、谷与草分别打包等一齐完成),通过孟河几十年的变迁,充分体现了中国民生产与生活的变迁过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变革。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微观缩影。

小时候还看到咱们孟河家乡的农村,用石头圆形的石臼磨盘上,将谷在石臼磨盘上不停的滚动,这样就把稻成大了。然,再用手摇风一边对着碾出来的大吹风中的砻就都被风吹了出来就没有了砻谷粉了,这样才能吃上干干净净的大。孟河民用这种原始的方法生产水稻和加工大,在民国与新中国五六七十年代时期,都种生产方式,将谷加工成大米的

我们从稻床的闷响,到脚踏机齿轮的吱呀,再到联合收割机的马达轰鸣,最终归于智能收割机的交响典声。这不仅是农具的迭代,更是中国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驾驭铁牛谱新篇”的壮阔史诗。这一切,都是我亲历的岁月,如今回想起来,怎能不记忆犹新,感惯万千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