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做的开花团子
(2025-08-18 14:15:12)
标签:
孟河古镇齐梁故里文化美食情感 |
龙城一支笔
我外婆(91岁逝死)与我母亲(现94岁)都是心灵手巧的一位农村好主妇,外婆一生养了五个女儿(没有生儿孑)。我妈是老大,所以,我从小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每逢过年我妈要帮助外婆做豆腐、发面粉、糅米粉、滤豆沙、包馒头、蒸馒头、蒸糯米粉开花团子(后简称开花团子)、拌混饨菜馅与洗蒸笼等等,样样都要我母亲做的(外婆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巳做不动了)。特别春节前的10几天活,我母亲每天都安排的非常得当,这些农家家务活做起来一个个有条不紊,她们母女俩也配合得十分默契。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三了,因哥哥去当兵了,所以,放了寒假回来后一边做寒假作业一边帮助大人做一些过年的活。在那粮食都不够吃的年代,大家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能蒸一些馒头吃就算非常好了。什么糕点和各种馅心做的糯米粉团子等一些点心,那就要看这家人的经济实力如何了。
但最使我口水直流馋涎三尺的是送灶用的开花团子,我听我外婆说,我父亲当年最喜欢吃的是生猪板油花生仁馅做的一种开花团子。因平时很少吃米饭,所以,过年时基本上不蒸开花团子,要等我父亲从杭州回家过年的那一年,才能做一些开花团子吃。这种送灶用的开花团子,外形状像一朵朵正盛开的花朵而得名。
我外婆从就小对我说,做开花团子也是一门手艺活儿,其造型巧妙全凭一双巧手,每一道做工都非常讲究。首先,过了腊月初一后,要选上等的好糯米,拣一个好晴天用井水将糯米淘洗干净,并在当天将糯米晒干后磨成米粉;其次,要买最好的生猪板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第三,要拣大小一样的花生米仁炒熟。然后,将糯米粉倒入陶器具里,加适量的热水,用双手全力揉捏、一直不断地揉匀、揉捏糯米粉,一次次对折又一次次合拢后,最后,不断揉捏搓成了一大块光滑而细腻的糯米粉大面团。因为,到了做馒头的那一天,我妈一早吃了晚饭后,就开始拌和面粉,一般要等上几个小时,面粉才能发酵,等面粉发酵虚涨了起来后,才能正式开始做馒头。小晨光等着看我外婆与我妈做开花团子,等着等着就不知不觉到床上去睡着了。所以,每年蒸馒头都要被大人半夜里叫起来,我看着我外婆与我妈将陶器具里的糯米粉揉捏成了一个大糯米粉团后。只见她们母女俩分别各扯下一块糯米粉小团,一边揉捏按扁一边揉捏搓成圆形后,添入了一小匙子的绵白糖、将炒熟的花生仁二粒、把一小块生猪板油等馅料,放入到这一小块揉捏搓成圆团的米粉团里去,再将其敞口的糯米粉团慢慢地转着圈后再收口,顺手将糯米粉团子慢慢地捏成一朵朵花朵朵的形状,整个做开花团子的过程都是一气呵成的,这样就把一个个非常飘亮的开花团子便做好了。
待到所有的开花团子做好后,再把开花团子一个个放在早已剪好的粽叶上,再上蒸笼蒸上十几分钟,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开花团子就可以出锅了。刚蒸出来的开花团子,看起来油光如玉,吃起来糯韧绵软,形成了孟河地方上独特的过年风味小吃,孟河人过年吃开花团子,慢慢地变成了当地人过年的一种习俗。
开花团子一般只能在刚刚起锅或者刚蒸好出笼时先吃一吃,尝尝味道而已,这时候也是我最解馋的时候。这些馒头、开花团子、糕点在出笼落蒸后,都有我进行点红作区别,我就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在馒头、开花团子上点红呢?我妈妈对我说:”这是咱们常州孟河人过年,蒸馒头与开花团子,是象征着来年有个好兆头,这“蒸”代表着蒸蒸日上,这开花团子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日子的意思,那点的红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向望与愿望。”
那时,我外婆与我母亲为了能明显地区别开花团子、糕点、馒头的各种馅心,外婆与我母亲还有小姨妈三个人做成了多花色的品种。如青菜肉馅的圆形、豆沙馅的尖顶、萝卜丝馅的扁顶、油酥馅的椭圆形、或者再刻上两道凹痕弧形、生猪板油花生仁馅的团子头顶上开花来加以区分。
我外婆与我母亲为了增加过年时吃馒头和点心的花色品种,我母亲就与我外婆一起将红枣、花生仁和一些果脯等剁碎后掺入南瓜籽仁中做成百果馅的开花团子与糕点;或者干脆将生猪板油切成小块与花生仁拌在一起,作为点心的馅,包在那开花团子与糕点里,加上适量的绵白糖与食盐,可谓之是椒盐酥油馅了,这种椒盐酥油馅做成的开花团子与糕点吃起来,也是我小晨光最喜欢吃的一种点心。
正式吃这些开花团子与糕点是要等到新年头上家里人,年初一与元宵节吃的早饭。那时在孟河镇过年,吃开花团子已成为当地民间的一种习俗,也是孟河人最深刻与最难忘的一种年味印象。孟河街上还有一个跳猴灯、舞龙灯、调青狮,敲锣打鼓闹元宵的风俗,一般要闹到过了正月半过元宵节后,才会去工作。
只有有了这种浓浓而厚重的乡愁文化,这传统的过年才过得更加淳朴,才能真正显示出过年的味道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