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5-08-16 14:24:10)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孟河古镇

齐梁故里


 龙城一支笔 江苏作家  程协润

    孟河作为齐梁故里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孟河镇在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时,在孟河镇的万绥,先后产生了包括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在内的21位皇帝。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孟河镇先后走出了唐朝的八位宰相、常州的第一位状元萧颖士、恽姓家族中的5位进士和常州画派的诸多杰出画家。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名医,德医双馨,孕育了孟河医派文化。留下有3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非遗项目,3个区级非遗项目,记录在案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等有92项。

    1.省级非遗《万绥猴灯》

  “万绥猴灯”属于一种以模仿猿猴动作表现样式的民间舞蹈。距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由白兔墩村巢氏家族代代相延至今。该舞不仅融入中国古代社会的天地崇拜意识,而且也体现出“尚武、崇文、有序、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因而也成为了凝聚其家族精神力量的代表性象征。“猴灯”舞融传统面具舞、武术、杂技等元素为一体,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着很高的审美性和娱乐性,而且还有着强身健体的实用性功能。

  “万绥猴灯”的表演十分贴近民间生活,深得当地群众喜爱,在所流传区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年轻人也都自觉习之。它不仅是当地各种民俗节日中灯会、庙会等大型活动中的重要表演节目,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省级非遗《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出常州市孟河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清末民初影响遍及全国。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高深的学术造诣,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

  孟河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其医派医家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治疗技术高超,其代表人物或门人均有相关的医案存世,留给后人很多有效的药方和独特的技术。不仅技术实用性强,且学术精深,著述立说颇多,共计有220余部医学专著,好多理论为后人所采纳、学习,成为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中医界的赞誉和推崇。

  孟河医派历代名家辈出,传承良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壮大,孟河医派的门人弟子众多,遍布国内外,并将孟河医派的学术、经验、文化广泛传播,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3.省级非遗《孟河斧劈石造景艺术》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境内的小黄山等山脉原在长江之中,这些山脉经过数千年的江风吹袭,江水冲击,山石风化,改变了原先岩石的品质,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片石,人称“斧劈石”。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用孟河斧劈石精制盆景,作为贡品晋献皇室,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珍藏。这种盆景典雅精致,被视为珍品。由于贵重,在民间一直以“秘传”的方式传承着,为人民群众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增添了美好的生活情趣。

    4.市级非遗《固村太平青狮》

  固村太平青狮是集齐梁王室的皇家风范、宋朝军营的军威军风和苏南民间的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一种健身、娱乐、庆贺的民间技艺,它始于南北朝时间,兴于宋明,昌于清朝民国。

  太平青狮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过年过节、庙会及有关的庆典场合展演。展演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游狮,二是演出。游狮一般用于庙会的出游和过年过节,演出是在各种庆祝活动和典礼仪式上。表演时的阵容可大可小,双狮表演时,一般出场有30人,群狮表演时,队伍最大时达130人。

    5.市级非遗《常州高跷》

  高跷,又名高轿、扎高脚,汉六朝时称高跷为鞒技,“山海经”上称踩高跷的艺人为乔人,宋代时称踏桥,清代以后才叫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的技艺表演,流传久远。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身穿戏装,扮演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刘关张、八仙过海、济公、神仙等角色,作舞剑、劈叉、扭秧歌、跳桌子等动作。

  常州高跷分为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它“高”(最高可以踩到2丈2尺)、“新”(两人踩三支跷,在竹竿上翻跟斗等)、“奇”(踩累了都在城楼上或屋檐上休息)。高跷在喜庆时节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项目,它增强了节日的气氛,提高了群众的情趣,它欢乐、风趣、惊险、刺激,深得人民群众的喜欢。

    6.市级非遗《铜刻艺术

  铜刻,用刀在铜器上刻出字画等内容。铜刻艺术始于清代中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

  在孟河,有这么一位痴迷铜刻的艺术家——汤友常,他的铜刻先以书法和美术图案打下底稿,铜刻时再采用琢、铲、雕、顿、钩、刻、镌和推等诸多复杂多变的工艺刀法,利用铜板表面氧化变化后的色泽,表现出原书画中的彩墨浓淡。

  金光灿灿的铜刻艺术作品,将汤友常浓重泼墨的书法艺术与铜雕琢镌金光灿烂的雕刻艺术力度感、凸现感、光影感、质角感融为了一体。

    7.市级非遗《常州陀螺》

  作为传统体育的陀螺,起源非常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过陀螺,如江苏常州出土的新石器马家浜文化木陀螺及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陀螺。陀螺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到宋朝时,改称陀螺为“千千”,是当时身处深宫後院的嫔妃宫女用以体育活动的项目之一,并逐渐传播到社会上成为孩童们的体育游戏活动。

  汤友常是常州陀螺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先后19次刷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现在更是能单人成功抽打1094,被誉为“世界陀螺王”。

    8.市级非遗《孟河四爪太平神龙》

 “孟河四爪太平神龙”传承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普通“龙灯”的基础上添上了“四爪”,使它在艺术表演上不仅突显了龙的本性,增添了它的表演元素,丰富了它的艺术技巧,使“孟河四爪太平神龙”比一般“龙灯”的表演有了刚毅,多了风韵,增了动作,添了龙性,从而不仅把龙的本性表演得淋漓尽致,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它社会学上的意义。

  “四爪龙”的表演由哨子、开路锣鼓、铛、珠球四者相互结合,指挥龙队的行动。表演的基本节目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三雄镇宅、四门龙阵、五蟠临阵、六朝拜相、七星参北等。

9.  区级非遗《孟河鳝丝面》

孟河有着许多传统美食文化,这一碗碗的孟河鳝丝面,看看那白汁汤雪浓碧清,闻闻鳝鱼丝味香气诱人,尝尝鳝鱼丝肉质鲜嫩酥醇,吃吃感到嘴里肥而不腻百吃不。鳝丝面汤乳白、鲜香醇厚,面是用上等的银丝面,面虽细但很有劲道,鳝丝可口香酥,都是用野生小黄鳝鱼划成鳝丝后油炸烹制的,鳝丝面的味道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10.区级非遗《小河木雕》

 

                                           2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话说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