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孟河古城墙
(2025-08-10 20:30:41)
龙城一支笔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古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长江口曾是一颗夺目耀眼的新星,孟河古镇古城墙是一座具有独特江南明清风情的历史古镇小城,是世代孟河人居住的地方,她不仅承载了5000多年伟大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沉淀着2500多年孟河古镇小城厚重历史的商贸文化,还有那独具魅力与自成一体名震江南的孟河医派文化。费马巢丁四大名中医在古城中药店里坐堂,为家乡父老乡亲搭脉看病抓药治伤,有着极其高超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术,个个都能手到病除救活无数临亡病人,崇高的医德医风传遍古镇小城每个乡亲与街角落头,传统中医药术名声家乡驰誉大江南北,众乡亲们赠送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扁额名重乡里,古城四大中医药家为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术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孟河古城内寺庙林立,有鼓楼、西林禅寺、天地堂、关帝庙、城隍庙、观音庙、静修庵、娘娘庙(化城禅寺)三官堂、財神庙、静海庵等佛教和道教寺庙十处。孟河古城外围南有固村巷,西北有前谢巷,东北汤巷(今汤巷村)东有蒋家巷,四巷如众星拱月般护卫着孟河古城。我从代代口传中寻找古城未知的真相,早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l554)就是一座完整的江防城池。城高二丈,周长670余长,南北长,东西窄,是砖石结构。设五个城门,二个水关。城四周有护城河,城内有玉带河串城而过,直通老孟河入长江口岸,有潮夕流域。如果这座古城能重建,同时孟河医派文化,齐梁文化也开发出来,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孟河在东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朝廷命开浚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挖掘到小黄山脚下西汤巷村﹙今城北村汤巷里﹚,它由孟渎一路贯穿到万绥和浦河至养济河、午塘河及小横河等大小几十条河流而成,全长48里左右,新开好河道已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京杭运河奔牛段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是京杭大运河奔牛段北达长江入口岸的一个重要通江河道,也遂成了当时江南农耕经济最繁荣与交通最繁忙的通江通商口岸之一。这新开通的河道使朝廷漕粮船只亦可由此进入长江口岸,分流了漕运,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耕经济与商贸经济的大发展,文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了,来往的人们将通江口岸叫为“河庄口”,这就是闻名方圆一百多里的河庄,故人将孟河早期称之为“河庄”。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早在汉代时,孟河还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六朝时的巴斗山﹙今镇江丹阳市界牌镇境内﹚还是长江中的孤岛,水涨山没,潮落山出,塔山周围原来是四面环水的圩围田。又据《常州赋》记载:常州刺史孟简在此受朝廷之命扩展老渎河庄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元和八年(810—813),“引江水南济京杭运河通漕工程,历时四年多,有15多万多人参加开浚,民工从外省外地招来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顷。他的水利作用,不独有利武进一县,而有便于常、镇两郡,还影响到苏州和松江。”由于是常州刺史孟简在此主持督工扩展老河渎,人们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就把新扩展的老河渎称为孟渎故取名为—孟河,镇因河而名,“河庄”也就称为“孟河”了。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元和八年(813)孟河开通以来近1200年中﹙据1983年出版孟城乡志记载﹚
疏浚孟河就有22次之多。至清代雍正末年﹙1727﹚又新开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绪中叶时又开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拦门沙港后。荫沙港才可以和陆地直接相连接,内陆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长江,船只也可直接通到长江而无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运作用就显得不十分重要了。
孟城得名于孟河。孟河名称来历传说很多,大体可归纳为3种说法:一说:据史志载“汉光武帝刘秀初曾宿井旁,梦民为之指途达江浒,即位后命开孟渎”;二说:东晋名士孟嘉曾隐居于河旁,故其河名叫孟河;三说:唐元和中,孟简浚导孟渎,溉田4000余顷,姑称之为孟河等等。据传说“南宋时期﹙1127-1279﹚为防长江倭寇侵袭,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带领朝廷军民在此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城池﹙始名叫孟河城﹚,以抵御抗击南犯的金兵。”﹙据2009年11月14日,镇江丹阳市日报的丹阳纪事记载——一文《浴血江南》,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符志成提供﹚。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有一股从沿长江逆流而来的日本倭寇,后来登岸后就一把火烧了孟河古城和
孟河古城以西的西栖风山一带严庄七峰山房。明朝嘉靖三十五年
(1556)为抗击日本倭寇侵扰,江苏巡抚尚维向朝廷奏明诉请,要在长江要塞的军事重镇孟河重新建筑城堡,朝廷决定委派御史京官孙翊主持承办,历时3年多,于嘉靖37年(1558)筑成;于此,“设官建署,专司防守”,仍叫孟河城。至此,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怪称孟河古城为孟城了,所以,后来世人都称孟河为孟城了。
原孟河古城堡南北城墙各长138丈(约456米),东西城墙各长82丈(270米),呈长方形城堡,全长442丈(约1450米,即3华里),墙高2丈余(约7米),墙厚1丈6尺6寸(约5.35米)。全城设5座城门,2个水关,一幢鼓楼。即东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门名达润门(意直达镇江),北门称翊京门(因孟河古城墙系是朝廷委派孙翊监造,而孙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门称定常门(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门称通信门(因门外有驿道之故)。贯穿古城堡城内玉带河与城墙交汇处设有2个水关;南水关(金锁关)、北水关玉壶关(也称玉盘关)。整个古城墙是南北长,东西窄,城墙是砖石结构。城墙用的材料,石基石都是客地运来,砖是就地烧制。南北城墙两头各有设有木栅吊桥的水关桥,桥下可行船,桥上拾级而上通手推车,这元木栅的水上吊桥“城门”可定时启闭,放行过往城内玉带河船舟,载人与上下货物,或到古城内看病的客船等。城墙四周围都有护城河,出古城东门和南门在老孟河上架筑有石质门的丹凤桥和迎鸿桥,小南门护城河上的桥叫永丰桥,小南门外有一条七八十米长的小南街,既
可与古城直接相联,还可直通城外小南门的固村巷村,内城玉带河上的船只,可通过南北门木栅的水关吊桥后,直接通航至古城北门外的老孟河再入长江口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