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协润一龙城一支笔
程协润一龙城一支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55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自由自在的凋落”的孟河陈布文

(2025-07-29 10:56:02)
标签:

1.常州孟河

教育

齐梁故里

情感

文化

             

让我自由自在的凋落的孟河陈布文

          全文只有6781个汉字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陈布文,她出生在常州孟河是民国一代才女、文坛奇才陈布文曾担任过周恩来(同时,也担任过李立三)的机要秘书……她更是有着向世人展示她的文学才华及传奇人生

陈布文著名作家王蒙笔下“她是伟大忠勇的女神国画大师丁绍光信里“她是慈母般的导师她更是被人称为文笔犀利的一名小鲁迅;而在她的一些朋好们的眼里,她则一名中国近现代相夫教子的楷模陈布文传奇的一生,是与文学作品的创作紧密相连的斯人已去,如今,我们同样能在她某些的学作品中看到位优秀的妻子和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看到饱含艺术的风采与格局、秉持简朴的家庭生活、以及有气有节有信仰的自由女性新形象,我们领略这位平凡而又伟大女性的风采。

    一、考入常州学堂

陈布文,1920年8月16日农历出生于常州孟河(原武进县通江乡五圩埭村,新中国后改为山江现合并成小黄山村)兄妹4最小的一个女儿陈布文父亲是晚清时期的一名秀才与末落的一任县令因他父亲当年思想开明,所以,这让陈布文从小到了新思想与新文化的训导。陈布文自幼聪慧玲珑她很喜欢读书,特别是在文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奇才因为她一个人早早地离开孟河去了常州学堂独立一人过起了初中的学习生活陈布文13岁的那一年她因学习成绩特别的优秀,而取了常州的中学堂算是一件很不起的事情了,陈布文也成为了她父母心中一生永远的骄傲

陈布文常州学堂读书后她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在多报刊发表了许多文章。特别她对当时热议的爱情、自由社会一些时事问题,都有着她独特的见解与自己思考。她一些问题善于观察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撰写《假如我有了爱人》等,最让陈布文颇为骄傲的是《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主题征稿的第一名,她也成为了当年年纪最小的一名作者作为一个仅有13岁的少女,通过记述青年护士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日记,对当年最底层生活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情况,进行了全面展现与透视进行了入的剖析,特别是她苦大众苦难生活的怜悯与同情,远远超过了时期一些年轻

常州的中学堂初中3年间里,她订了全套《论语》《太白》《宇宙风》等期刊,还有《女子月刊》《小说月刊》杂志那时,陈布文就敏锐地提出了,如果以成绩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价值大小显得是很不公平,她的这种少年老成的文风,充分体现她文奇才。此时,她的文笔日渐成熟,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写作风格。因而,她文学作品犀利言语、敢于针时弊,以及文风有着像当年鲁迅的风格与风当年常州中学国文就称赞她气质、脾性与鲁迅相似所以,堂里其他的一些师生都亲切地称她为“小鲁迅”,从此,拥有了小鲁迅的称号。她也成为鲁迅一名忠实追随者。

   二、逃避逼婚出走

陈布文初中毕业16岁时,父亲寻得一位佳婿,对方在日本留学过,而且佳婿里经济条件也不错父亲想让女儿早日亲,以便过上相夫教子的幸福家庭生活可是,这桩姻缘却与陈布文一心寻求真理、渴望进入社会大学的想相违。为了躲避父母的逼婚,她一人负气离家出走,去了举目无亲的南京城里一个人生活。作好了最坏打算“我不怕,我不会屈服的,因为我有的决心

就这样陈布文一个人来到南京,靠着卖一些字,免强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后来,为了进一步地谋生,凭借她出色的文笔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久,就被南京一家报社聘为一名文字的编辑。后来,就被南京《扶轮日报》的主看中,请为其报社撰写一些多久,陈布文名字便南京《扶轮日报》的读者中家喻户晓了。一次,陈布文《扶轮日报》社交稿件时,偶然与青年才俊天才画家张仃相遇。张仃辽宁黑山人,他也是《扶轮日报》请的一名业余的青年画家。来,一些地下刊物,像《潮水》的期刊,编排设计时事漫画生,而被遭到了当局的抓捕。在学校与同学们的保下张仃终于被出狱。等他出狱后经张恨水的推荐和介绍,张仃请为南京《中国日报》的画家,深深吸引了陈布文的好奇之心,他们俩得以相识,一见钟情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很快陈布文就与20岁张仃在玄武湖附近租了一间,成婚过起了清贫,却充满着爱意和理想自由自在小夫妻的生活,俩个年青人靠理想生活开了他们新的人生。

               

   三、携与丈夫去延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文化人向大后方撤退。这时,陈布文和丈夫一起逃难到了西安,后来,在西安随之参抗日艺宣传队。此时,他们人已有了第一个女儿乔乔。后来,俩人又先后去了内蒙古榆林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不久,1938年底,他们又一起选择投奔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

陈布文与丈夫带着孩子辗转来到延安,开始过上革命加文艺”的不凡生活,丈夫被安置在鲁艺美术系任教。由于陈布文有着出色的文采,不久就了一名记者,后来,很快加入了“延安文艺抗敌协会”,陈布文担任鲁迅研究会的秘书。她书为荣,以笔为枪以鲁迅为榜样,这对文笔出的陈布文来说,可谓风生水起,真是得心应手于是,1940年夏天,陈布文丈夫独自一人离开延安赴渝,留下陈布文与女儿乔乔在延安。后来,不久在周恩来副主席安排下,陈布文丈夫重庆参加“文化统战”工作。当时,陈布文已经身怀六甲,独自在延安的陈布文还是能够较快地入到延安知识分子之中在延安的一些作家圈子里,陈布文的个人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深得延安时期著名的大作家丁玲和萧军的不断赞赏。在萧军《延安日记》的记述中,记述过陈布文的古典文学素养很好,称她很有“文学才情”,从她的古体诗中就能看出。但“她只是有些光彩的金属碎片,需要连结,需要磨砺”,并表示张仃陈布文夫妇“是一双没有被洗炼和发展的天才,我只能用宽大的温情去‘养育’着他们,我应该负起这责任,不要走到毁灭的路上去!”(1941年7月24日)。

后来,在那一冬天,陈布文在延安的窑洞里,生下了她的2个孩子她给这个男孩取名为“郎郎”。不久,“皖南事变”爆发,中央立即发表了严正的声明,并在内部作了动员,将部分人员做好暂时撤离延安的准备,防路途中孩子哭闹,组织规定一家只能带一个孩子。女儿乔乔已经懂事,陈布文只能忍痛把刚满周岁的儿子郎郎交给了上级组织,组织上就将郎郎送给了当地一位老红军家庭养育

1941年,在周恩来副主席的亲自安排下,陈布文丈夫到了延安,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创作工作。陈布文丈夫回延安以后,得知妻子陈布文将他未见面的儿子送人了,他丈夫既愤怒又难过,后丈夫多处打听未果,也只能作罢。两年后,第3个孩子降生。这个孩子仍叫“郎郎”,而那个被迫送人的儿子,就变成了大郎郎。因组织规定,不得擅自寻找送人的孩子,大郎郎从此成了陈布文丈夫的一块


1946年至1949年,陈布文按照组织安排离开延安,丈夫一起去了东北。她先后在东北从事文教工作,被组织上安排在《东北日报》当了一名驻地记者,一段时间内她曾担任过李立三的秘书。东北4年的时因文思敏锐、书写迅速与文字流畅和文学作品的漂亮,在业内很快就出同时,她在《东北日报》等一些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她发表的小说散文,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创作而成的

    

  四、曾周总理机要秘书

1950年,陈布文30岁的那一年,带着6周岁的儿子一起回到了孟河老家,可惜未能见到她的父母,村上的老人告诉她,父母亲早就仙逝了。后来,在她同门亲戚的指点下,母子俩一起去给父母坟。陈布文在父母亲的墓前,痛哭了一场,随后,在墓前上一个花圈,上了“不孝女陈布文”名,她又写了一篇祭文,当即在她父母坟前读完祭文后,就将这篇祭文焚化这时,她只能深重地望着远方的天际久久无言。后来,孟河老家房里面她找到了,她当年上学时候订阅的大量杂志与刊物,其中包括刊登过她文章的《论语》《宇宙风》等杂志。她看到这些刊物还都完好留存,不由动情地大哭了一场,后来,这些杂志刊物被她带回了北京。

优秀的人到哪里都是优秀的新中国成立后之后,她又被选进政务院,并当周恩来总理的机要秘书。因她思敏捷,记录很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加上书写字体的漂亮,使她在政务院里更加出名,所以,她的才华深得周恩来总的赏识。到了1952年,组织进行全国共产党员全面登记,当组织要求陈布文填表时,她表示自己不是党员。于是,组织上就动员她马上入党,她说自己还不够格,继续坚持自己党外的身份。后来,陈布文只能选择了离开高层秘书岗位

   与此同时,陈布文在《人民文学》《新观察》等刊物相继发表了一文学作品。她的小说、散文《离婚》《假日》《五姊妹》《从朗诵诗谈起》等,依旧延续了她三十年代的写作风格,淡雅清新、轻逸娟秀、隽永平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文学作品无论审美风格还是思想内涵,都与四十年代左翼的文学作品一脉相承陈布文在这一时期创作大量的未刊稿所呈现出的那种独特质朴文笔,唯真唯美唯善的创作格,以及心灵深处的乌托邦理想,都让陈布文的创作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文学领域暗自绽放的一朵奇葩。李兆忠学者对她的评价作为鲁迅的忠实追随者,陈布文的艺术直觉与灵魂质地,使她顽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与激进躁动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体现在写作上,便是上述那种深刻的时空错位——宛如在高歌猛进的喧哗骚动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静静地流出,沁人心脾。

   五、为孩子当上教师

陈布文到北京女子四中当了一名中学师。这在他人看来,放弃让人羡慕的高位工作和优厚的待遇,简直是一件不可理的事情。而陈布文却认为,知进退懂取舍,应该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陈布文当上女子四中学后,仍然备受着大家的关注虽然中学,同样,受学生们的爱戴,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有些慕名来听她讲课的人挤站课堂她的课,即使到了晚上上课也有多学生特地赶来她讲课。北京从事教育工作,还获得了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主任、教授徐葆耕回忆说:上了高中,每天就眼巴巴盼着陈布文来上语文课。”当,陈布文在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历背景,远胜过当年的清大北大,对这些求学求知的学生们充满吸引力。加之她用那充满磁性的南方口音,特别在教室里朗诵苏联小说,喜欢讲鲁迅的故事,学生们听她讲课都好像似的,都非常喜欢听她的讲课.1954年,陈布文已经6个孩子母亲了,兼职繁忙后来只好在病床躺了8个多月的时间,她就决定,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事业,退休回了家

陈布文虽然退居家中,却仍然关注着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时事,尤其对一些文化青年格外关心。对遇到的年轻人,她像母亲似的一样来关怀他们。儿女的同学、同事或朋友等一些晚辈,只要她的孩子带自己的家里来,向她请教一些问题,她都会有问必答。她从来都是和颜悦色,从来没有对他们表示一点的不耐烦,真正是一位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的好人当年的中央工艺美院学生丁绍光、庞媛等,也都成为了她忘年交小朋友

   六、回家相夫教子

退回家的陈布文,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夫教子之中。做家务对弱身体陈布文来说,一种沉重的负担,但她一直坚持亲自给家人做饭洗衣别人帮忙。那时,因孩子多,需要帮助的亲戚也多,陈布文持家必然精打细算,所以,家庭生活她非常节俭。她用节俭下来的大部分钱财支持丈夫收购了一些顶级字画名帖,收藏多种版本的书籍,为家庭蕴藏丰富的精神食粮。

这时的陈布文学识渊博,经常与孩子们一起猜谜语、讲故事、对对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产生对文学与写作的兴趣。琐碎的家庭生活,并未磨灭陈布文对文学的热爱,闲暇之余,她也会提笔写一些文章因为,当年她还没有来得及发表,所以,被陈布文称作“抽屉文学”。这种安乐自得的心境完全符合儒化的精神,也成了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特质品德这真让人世人心服。


1943年生于延安张郎郎,他“马背摇篮”长大是名副其实的“红二代”。1962年,他创办了“太阳纵队”诗社,到了1968年的文革时期,仅“现行反革命”罪名入狱,被判了死刑。1970年3月5日,在张郎郎即将执行死刑时,被周恩来总理一纸救出,改判有期徒刑15年。1977年底,张郎郎假释出狱,他去了大洋彼岸美国,还是靠中国文化养活自己。在他退休后的时间里,在美国一个外交学院教中文和中国文化,培养美国将到中国工作的一些外交官,做了大量中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工作

  七、帮助多位青年作家

1956年,青年作家王蒙发表了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毛主席关注,成为文坛新生的一种力量,一时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然而,王蒙却意外收到了陈布文的一封信,信中率真地表达她的不同见解。这个与众不同的见解,以一信之缘竟成为了王蒙心中的知己。一个月后,王蒙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农场,种树、挑担、背石头、钉马掌这样的体力活他连续干了几年。期间,陈布文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一直鼓励着他使王蒙几十年来一直念念不忘。并在若干年后,王蒙对此事仍惦记着没忘,了尊重陈布文,专门写作一本非虚构作品《女神》,以此了结他对陈布文的一种怀念心情

195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丁绍光学生(后曾是杰出美籍华人艺术家现代重彩画大师,中国著名画家,因在校习期间,经常去图书馆翻看那些所谓的资产阶级黄色的东西,被人称为流氓学生这时巳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肯定了丁绍光的艺术品位,并邀请他到家里作客,遂第一次见到了陈布文,曾受到陈布文的精心,自此开启了他们俩人之间漫长的交往。在丁绍光的心目中,陈布文如永恒的慈母、导师、女神般地存在,没有人可以替代得了她

   八、“让我自由自在凋落”

1984年,陈布文患了“厌食症”,长时间不吃任何一点的东西,只能免强喝一热姜茶之类的汤水。她尤其到了晚上的时候,总是让她难受哼着。然而,她知道自己巳病入膏肓所以她坚决拒绝治疗,儿女们哭着祈求她吃食物。她虚弱地对儿女们说道:“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在那年中秋节2天,是陈布文的生日,她挑了蛋糕上一朵奶油花儿吃着,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我很早就离开了常州孟河家乡,梦中都想闻闻家乡的油菜花香……

在陈布文生病的晚年时间里她仍经常挑战,常常写作深更半夜,这种阅读写作成了她每天“养病”的主要功课之一。她创作了大量有关风人情的散文,发表在上海的《文汇报》《大公报》上她顽强的,她又选择了另一种生命方式。我们追今抚昔,感到她所写作内容都是一些轻盈质朴的好文章不但体现出她自由自在的性格,还充分体现她开放好学的创作精神。她既是一名有着温柔浪漫生活的知识女性,同时,她又是一位充满诗意的作家与文学艺术

她的书法温柔典雅而又苍劲有力,写的每一幅书法,我们认为都是她个人的书法精品。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弥留之际,尽管她的都已经开始发顽强地写下了生前的最后一幅书法作品:“让我自由自在的凋落吧”最后她留给子女的遗嘱是“忘掉一切,各自开辟新的生活。”1985年12月8日凌晨,陈布文去世。儿女们根据她母亲生前的愿望,将他们的母亲葬在了她自己的故乡孟河

《陈布文小传》中李兆忠这样描述“1985年夏,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她万念俱灰,卧床不食数月后,于12月8日凌晨辞世。”陈布文选择离开,就像她选择人生的任何一点生活一样,洁身自好,理智平静。虽然是著名画家张仃的夫人、画家兼诗人张朗朗的母亲,著名的大雅宝胡同的一员,周恩来的机要秘书……

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知名左翼作家萧军,他曾在《延安日记》里写到,她是文中频繁提到的“H(即陈布文。可是直到2017年,作家王蒙出版了非虚构长篇小说作品《女神》,陈布文这个名字才在文学领域得以一。王蒙说:“女神并不是只有一类,陈布文则出类拔萃,迥然相异。”王蒙用非虚构性的手法从生活的点的中探索与还原了陈布文的本真,描写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为人们呈现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神人物形象。王蒙给予陈布文三个最卓越的评价:“最文化的家庭妇女,最革命的母亲,最慈祥的老革命”。

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陈布文,她都是一名最优秀与最寂静的时代知识新女性2020年,陈布文诞辰100年之,随着李兆忠编著的《春天的来客》陈布文文集的正式出版。他这本《春天的来客》作品,收录了陈布文辞世后留下的20余万字未刊稿到这时她的家乡常州孟河人才真正知道,这位“被埋没了很久的奇才”陈布文,今天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现她伟大的文学才华与传奇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