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御医费伯雄是活国手
(2024-08-15 09:22:44)
标签:
1.常州孟河孟河医派齐梁故里情感文化 |
常州孟河城内不但出了许多仁医、儒医、名医,还出了几位御医。清末民初年间,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首的名中医,形成了孟河医派。至新中国成后,三届共评选了90位国医大师,孟河医派中产生了10位国医大师,可谓“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是孟河医派的第一开创者,孟河费氏医家第7代传人,是孟河医派的第一位御医。也是孟河医派中医药学术文化中最典型性的代表之一,更是清代地方志上记载的第一位江南名医,称其“名士为名医与清代精医”。伯雄幼时少秉异志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7岁时能作联,以“帘卷玉钩钩”,巧对“门关金锁锁”,惊其师傅和众友。伯雄从小爱好天文、六壬、技击、诗画、琴书等艺术,冠于郡邑。被清大名士、著名诗人俞樾赞誉为“诗原本性情,文得欧阳之神”之称,“识伯雄于吴下,须眉皓然,一望而知为君子,吴中士大夫儿童走卒无不望车尘而拜迎”。尤其是以一篇散文《黄山游记》深得俞曲园快的诵。以文名居当朝常州府的常州文坛四大金刚之首(以名文推荐给左宗棠、曾文正、曾国全等),在文学上伯雄与曾国藩一直交行甚密。
费伯雄随祖临诊16年,尽得其祖父嫡传,每有重大会诊,其祖父必带伯雄一同出诊,以增其见识,其祖友王九峰赞扬其孙伯雄,“此儿前途无量,必胜其祖”。24岁的伯雄曾拜御医王九峰为师,尽得其名世医的真传。清道光十二年伯雄中了秀才,33岁时又被选拔为贡生,他无意为官,先儒后医,禀承家学,专行中医,悬壶济世。伯雄先儒后医,悬壶济世,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大江南北。在清道光年间,伯雄曾为江苏巡抚林则徐(1785~1850)治疗痢疾,为林则徐母亲治好病后;经林则徐推荐,在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为道光宣宗皇帝(1782—1850)与皇太后治病。先太后患肺痈,诏伯雄诊疗,被治愈后。道光帝赐匾曰:“是活国手”。后道光帝患失音症,伯雄再度进宫为道光帝治失音症愈后。又获道光帝赐联福曰:“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清咸丰十年间,伯雄曾为钦差大臣左宗棠(1812~1885)治过病,曾亲书匾额“功同良相”;清军名将向荣(1788~1856)得伤寒症也由伯雄治愈;先后求医者还有江苏学监李联啸(1820~1878)和翁同和(1830~1904)等朝廷的一些显赫人物。此时,伯雄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有“名士为名医”之誉,他以擅长治疗虚痨的医名振声大江南北了,蔚然为中医药学界重望了。这时,邻近省市县的病人和远近求医达官贵人者络绎不绝,接踵而来,都被他一一治愈,慕名医求者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所以,《清史稿》称近代治疗“虚痨名家”;又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的誉语。
费伯雄一生投入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伯雄认为医者论理必归醇正,所谓醇正的标志是“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由博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他以“醇正”和“缓和”为孟河费氏医派的特色之一。曾大声疾呼:“欲救人者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者而学医则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相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良心现则畏心生”;又说“医小道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
费伯雄一生呕心沥血,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医书。如《医醇》书稿(共24卷),可惜未刊印,后文稿连同藏版,一起毁于太平天国一场战火。当年,伯雄为避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因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家中,就追忆往日医案,撰录著成《医醇剩义》4卷,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后来,伯雄晚年追忆原书内容,随笔又撰写,但“不及十之二三”《医醇义•自序》,后又撰成一本《医方论》4卷。其医作还有《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语》《费氏食养3种》《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古今千家名医万方类编》……
伯雄不仅是一位中医药学术的一代宗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诗词文学大家。有许多诗词文学文集名著作闻世,如《费晋卿文集》《留云山馆文集》《留云山馆偶存》《留云山馆文诗抄》各一卷流传于世。伯雄一生中直接传承了不少弟子与门人,如陈虬、丁松溪、谭良、刘连荪、姜崧生、屠厚之和费氏后人(伯雄孙)费承祖、费荣祖、费绍祖3兄弟等20多人。其中,孟河费氏医派再传人邹燕勤评为了国医大师。
费伯雄去世为他传奇人生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相传,在他80岁寿庆时,亲友坐满厅堂,连饮数十杯酒后,乃举杯对亲朋好友说:“盛会难逢,秋风易逝,行将与诸君长别了。”当年,农历七月十六那天,伯雄沐浴整冠,含笑而逝。后来,费伯雄与夫人合葬于孟河城南的温墅里(费家祖莹)之内。在文化大革命中,伯雄的坟墓被红卫兵掘毁殆尽,费氏子孙只得捡其遗骨,与费尚有夫妻、费云庵夫妻骨骸合葬于孟河东山上了。
在清道光帝二十六年,伯雄为修建家乡万绥东岳庙,曾捐献银两排第3位。伯雄还与马省三等人,共同出资重建与管理“孟河接婴堂”,晚年时还出任通江市(孟河古城)的总乡董,他为孟河医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