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年俗风味

(2023-10-07 09:43:39)
标签:

1.常州孟河

教育

齐梁故里

文化

情感

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一个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理想与美好的愿望,更是大家各自拜年走亲访友,嘘寒问暖的最快乐时光,(同样,这过年也是对自己家乡的一种乡愁)。每当进入农历腊月初八后,离过年(春节)就不远了,我不由想起儿时我母亲年前忙着过年的一些情景,过新年前那种吃“腊八粥和送灶团子与送灶王爷”、大扫除、磨豆腐、买鱼买肉、杀鸡宰鸭、做肉丸、蒸糯米粉开花团子、馒头、糕点、烧年小菜、包饺子煮馄饨、吃年夜饭的习俗年味乡愁仿佛又回到了我的身边,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到那妈妈的味道,真是让人留恋回味难忘啊!

我小时候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被呼呼的西北风推着走,从孟河中心小学沿着孟河中街朝南大门走回去,脚步显得特别轻盈,我可以说是一路蹦跳着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还没有进家门就老远就闻到了我母亲已烧好的有一股香味的腊八粥,喔育,到这时我才想起来,今天,已是农历初八的腊八节了。

那刚煮好的腊八粥,除了放一些粳米与糯米外,另外,还要再加上一些蚕豆、黄豆、赤豆、芋头、花生、山芋干、胡萝卜、青菜等八样配料,家庭条件比较好一点的人家还会买一些猪肉骨头与猪肉丁等。当时我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猪肉骨头与猪肉丁都没有,所以,我母亲只能把自家高田上种的一些豆类,加上一些芋头、胡萝卜、山芋﹙暑﹚干、大青菜拌和着煮上一大锅杂烩粥,就算是今年的腊八粥了。

而一些条件好的人家,到供销社食品站的猪肉门市部买几斤猪肉骨头,先把猪肉骨头煮熟了,再把煮熟的猪肉骨头捞起来,剔出猪肉再放入汤中,倒入所煮的腊八粥及配料,在将煮熟时再倒入淘好了的一些粳米与糯米,最后,在好吃之前将切好的大青菜,倒入大铁锅后,等烧开了就可以吃了,这样就能保持大青菜翠绿性的味道和绿叶素。用猪肉骨头汤煮腊八粥,味道简直是鲜美可口,还可将吃剩下的猪肉骨头晒干后再卖给废品站,还能卖到8分钱一斤,是很合算的。等各家各户腊八粥烧好后,隔壁左右邻舍都不约而同煮了一大铁锅香气四溢的腊八粥,就互相端上一大碗腊八粥进行交流着谁家腊八粥好,口感味道香最好吃。大人们一边品尝赞赏着各家主妇的手艺,一边谈论着我们这些小孩听起来似懂非懂的话题。小孩们一个个只顾闷着头吃一碗碗香味四溢的腊八粥,有的吃得肚子涨了起来,真好像有一种不醉不归一饱方休的感觉。现在,每到我吃起腊八粥就会常常想起当年我妈妈烧得腊八粥特别可口,非常好吃味道很好,每次都要吃2-3碗才肯息。

等腊月初八过后,年关就马上将近了。只要眼睛一眨就到了灶家菩萨上天了的日子了,农村过年的习俗是从腊月二十三大扫除后过小年就正式开始了,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面发蒸馒头糕点,二十六磨豆腐,二十六把鸡鸭杀,二十七买鱼()买鞭炮、买对联、二十八杀猪宰羊,二十九贴对()联,大年三十包饺子与做馄饨、供祖宗、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大年)。这时年味就更浓了,家家户户忙着大扫除、买一些鱼肉、杀鸡宰鸭、发面蒸馒头、蒸糯米团子和米粉糕点,用以祭奠“灶王爷”,祈祷来年更加丰衣足食。住在常州城里我的大阿姨以及她隔壁左邻右舍再也看不到能烧柴火的大灶头了,但家家户户还是要做糯米开花团子、蒸馒头、烧年小菜、煮混饨、吃年夜饭等等。一是沿袭着千年传统过年的习俗与乡愁年味;二是一年忙到头也借机改善一下自己家里的伙食。所以,这种传统的过年习俗的年味道也就越来越入佳境了。

我外婆与母亲都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村好主妇,外婆一生养了5个女儿,我妈是老大,所以,平时家务要多做一些。过年做豆腐、馒头洗蒸笼、发面粉、糅米粉、滤豆沙、包馒头与拌混饨菜馅等等,我母亲她样样都能做。春节前一个星期的活,每天都安排的非常得当,这些农家家务活儿做起来一个个有条不紊,母女俩也配合得十分默契。那时候,我还在学校里念书,所以,放了寒假回来后一边在做寒假作业一边在看大人忙过年活儿,我哥哥比我大5岁,就要被我母亲叫着一起与她干重体力活了(如挑水、做豆腐与洗蒸笼签)。在那个五、六十代全国经济条件都比较差,粮食平时都不够吃,到过年了只能蒸一些菜包馒头。七十代后期,农村分田到户家里生活条件好了,粮食也多了,特别是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村粮食逐渐多了起来,这是过年时我家里才开始蒸一些米粉团子与糕点之类的点心。

我母亲过春节时,为了增加过年馒头和点心的花色品种,就与我外婆一起将一些红枣、花生和果脯等剁碎后掺入南瓜籽仁中做成百果馅的米粉团子与糕点;或者干脆将生猪板油切成小块与花生拌在一起,作为馅包在米粉团子与糕点里,加上适量的糖精水与食盐,可谓之是椒盐酥油馅了。我听我现在93岁的母亲说,我父亲当年最喜欢吃生猪板油花生仁馅的米粉团子。那时由于种田粮食产粮低,农副产品少,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证定量供应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肚子里的都没有多少油水,所以,我外婆与母亲这种勤俭持家,节约与爱惜粮食的传统做法,也使我们小孩子深受教育。

自从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商品也非富了,过年家家户户都能一些蒸馒头、糕点和各种馅心的团子。那时,我母亲为了能明显地区别团子、糕点、馒头的各种馅心,我外婆与我母亲还有小姨妈三个人做成了多种花色的品种。如青菜肉馅圆形、豆沙馅尖顶、萝卜丝馅扁顶、油酥馅椭圆形、生猪板油花生仁馅再刻上两道凹痕弧形来加以区分。这些馒头、团子、糕点在出笼落蒸后,都有我进行点红作区别,我就问我妈妈为什要在馒头、团子上点红呢?(我妈妈说:这是咱们江南人过年馒头与团子象征着来年有个好兆头,“蒸”还有蒸蒸日上和团团圆圆的意思,点红的红色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愿)那时要趁热用筷子蘸上染红蛋的那种红来点红。刚开始过年蒸馒头那几年由于我年纪小,所以,这些点红活我就全包了,对馒头、团子、糕点进行分别点红、分拣与点数的任务。要等到馒头、团子、糕点出笼后再逐一点红,还要分别记住各种糕点品种的数量,等全部点红结束后,再将这些数量分别告诉给我母亲,这时每家每户都已营造出一种过年热闹的气氛了。

我母亲为了蒸好糕点,专门从孟河街上买来一套做糕点的印花木模板。做米粉糕点很简单,只要在格子底部撒上一种有枣泥与果脯蜜饯切成的红丝绿丝,就变成了花纹圆形或方形的枣泥糕点了。将拌好的糯米粉装满木模板,再用木尺刮平,但在拌和糯米粉时一定掌握好水份,干了与稀了都不行。做印花糕点时,必须采用做团子的工艺,将压入木模板中的糯米粉再逐一叩出来,就可以上蒸笼蒸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熟了,这种米粉团子和印花糕点也是后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过年前必备的点心。最使人口水直流的送灶米粉团子、馒头和糕点,一般只能在刚刚起锅或者刚蒸好出笼时吃一吃,尝尝味道而已,这时候也是我最解馋的时候,这些东西是要等到家里人,年初一至元宵节“新年头上”每天吃的早饭。那时孟河还有一个跳猴灯、舞龙灯、调青狮,敲锣打鼓闹元宵的习俗,一般要闹到过了正月半过元宵节后,才会歇锣收鼓。

现在的人每天到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一个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奋斗。所以,现在过年时已不再忙乎吃这些东西了,再说,这些吃的东西在大街上与超市里都能买到了。你只要想吃,超市里一年到头都可以买得到这些米粉团子、馒头和糕点了。但每当我从超市里买来的这些吃货,吃起来就总感觉到没有当年外婆与母亲做的好吃,当年外婆与妈妈做点心的味道,就是我难以忘记童年的味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种乡愁的味吧。

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传统年味习俗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一种最文明、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现在的人们不再把春节当年过了,仅仅作为一种长假来对待的话,那么,很可能将这种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有年味习俗的乡愁文化,慢慢地在我们后人中,悄悄地潜移默化把它消失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