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迟子建的《一坛猪油》
作者:凯特
我喜欢迟子建的乡土式的幽默和诙谐。这跟某些作家的城市化语言比起来,更让我觉得可读性强。每个句子都让我有从神经内部发出来的笑意。
你看吧,例如这句:“那是七月,正是雨季。临出发时,老潘的弟弟送了我一把油纸伞。我把它插在柳条篓里。老三在篓子里待得没意思时,就把它当甘蔗,啃个不停。”这句话多么的带劲啊。一个小孩子在蒌子里,把一把油纸伞当成甘蔗啃来啃去。我想,在乡下长大的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没有什么玩的,只要拿到手里的,都放在嘴里啃巴啃巴。大人一般是不会管你的。因为只要你不捣乱,随便你干什么吧。这不像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哪个是脏的,哪个不能吃,哪个东西要洗了手才能吃。
我小的时候,父母亲带我去下地。把我用一堆衣服包好,放在木质两个轮的手推车上。我就抬头看着一群群飞过麦田的麻雀发呆。我看着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就感觉太阳落山以后的凉凉的风吹着我的脸颊。我使劲打一个喷嚏,继续抬着头看天。母亲在歇畔的时候,过来用手使劲拧掉我满脸的鼻涕,我被母亲那双满是口子的大手给拧得火冒三丈。我气得哇哇地哭起来。可是母亲却并不难过,她只是把我抱起来,在她那印着汗渍的臂弯里呼呼地扔两下。最后,我被逗乐了,嘎嘎嘎地笑着。母亲也像一朵花一样地笑了。她会远远地冲着父亲喊,快点回家给小闺儿拿件衣服去吧,我说来的时候多带件衣服吧,你个傻货就是不听。
这时的父亲,是温柔的。因为对于他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我。从我记事起,他就没有打过我。当然,在我们乡下,父母亲打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哪个孩子是没挨过打的。很多年以后,做孩子的我想起来,并不觉得那是暴力或是什么。我甚至有点遗憾,父母亲没有怎么打过我。长大以后,我常常怀念那些被父母亲追出家门的岁月。我围着村子的街街巷巷转圈。母亲追累了,就转身回去了。我便一个人在村子里晃荡。直到月亮爬出来了,满天的星星眨着诡秘的眼睛。整个村子都是静悄悄的。只有树影的晃动,只有蟋蟀的梦呓。那时候,我也感觉到乡村夜晚的凉意了。远远地走到离家不远的胡同里,看着家里台阶上映射出来的昏黄的灯光。思忖着母亲一定是不要我了吧。眼泪就一对对地从脸上划落下来。每每正当此时,巷口深处就会闪出一个黑黑的影子。只听得那人大声一喊,臭东西子,快回家。一听是母亲或父亲的声音,我便撒腿就跑。还没有跑出去十几米远。身后的声音就缓和了。母亲会说,好闺女,快回来睡觉吧。父亲一般会说,跑?你再跑?我看你跑?再跑我就打断你两条腿。一般这时候,就得自己给自己台阶下了。乖乖地从父亲母亲身边走回去。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谈条件。我远远地说,你得保证你不打我,我才回去。我母亲会说,你爱回来不回来。这就让人很没有面子。反正乡村里的岁月是美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是那么的年轻。年轻的跟一对孩子一样。他们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得魂飞魄散。作为孩子的我们,总是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战争束手无策,我们只能拼了命的哭,哭得嗓子都哑了。后来,同样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就不哭了。因为他们两口子,打了一辈子架,也没见谁把谁怎么着。于是我们就说,要打架出去打去,你们不嫌丢人,我们还嫌呢。
我喜欢迟子建的我读到的大部分作品,尤其喜欢这篇《一坛猪油》。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也还算跌宕。我想这篇小说最大的色彩,要数它的语言。其次是它的叙述。当你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一种阅读的欲望,牵引着你。当我读到这坛猪油的时候,我觉得这只坛子开始在我的心上打颤。因为女人主是带着三个孩子的。一路上还有刮风下雨的天气。我的心就很为这坛猪油发紧。我一直担心着这坛猪油的命运。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直因这坛猪油而滑稽。她把这坛猪油抱在怀里或者是夹在腿间。当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这坛猪油就被摔碎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一直以为这坛猪油要保留到文章的最后。我以为故事会是按着我所想的老套路发展。比如这坛猪油被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吃了很多年。云云。
那坛猪油打碎了。女主人公和崔大林趴在地上把猪油瓦起来。用碗啊,罐子啊,还有那个破油伞,把猪油盛了起来。我就耐着性子往下看。我想这坛猪油应该没戏了吧。难道还有戏?
结果是,后来女人公生了苏生,小名叫蚂蚁。崔大林娶了个女人,手上戴着一个人人羡慕的大宝石戒指。后来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只戒指是崔大林从那只猪油坛子里捡到的。而和女主人公用坛子换房子的那个男人,竟然是喜欢女主人公的。这简直是我没有想的事。我喜欢作者的行文语言。喜欢这种叙述方式。非常地道,非常美。
但是其实这篇小说并不复杂。这也许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越简单就越高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