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日,全球冷涩的空气中似乎有了一丝回暖的气息,原因很简单:“美国次贷危机”
席卷全球之后的第一场“救市”行动,已经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指挥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尤其是一些关乎民生大计,习惯被作为保值增值的领域。其中历来被老百姓视为最佳资产保值或资产增值的房地产行业,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却又蠢蠢欲动,人们在犹疑:在经济环境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房产是否依然是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呢?
传统的财产保值手段中,金融理财、购买黄金等都随着形势的每况愈下几乎不在大部分百姓的考虑范围之内。唯有房产,让老百姓们有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迷茫。作为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的产业,各国政府自然都不能怠慢,旋即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以支持房地产市场,引领经济复苏。以我熟悉的中国和澳洲为例,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救市”大行动。
中国
1. 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即可根据本地的情况开展救市。
2. 银行:居民购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0.2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大幅下调。
3. 税费: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买卖住房免征印花税,同时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减免交易税。
无疑,政府政策的出台让老百姓们看到了一丝希望,老百姓们确实能从中实实在在的受惠。比如,一个国内普通购房者来说,如果购买一套40万元左右的房子,那么这项政策之后仅交易税费就能省五六千元。
澳洲
1. 政府:出资
40亿澳元用作支持房地产行业,提高居民首次购房津贴。
2.
银行:澳洲的四大银行——联邦银行 (CBA) 、西太平洋银行 (Westpac)
、澳新银行(ANZ)和国民银行(NAB)联合宣布将固定房贷利率及浮动房贷利率减少80个基点。一位购房者,以贷款30万澳元为例,利率下调后,每月的银行还款能节约150~200澳元左右(根据各人贷款银行和签订利率不同)。
3.
购房高息帐户:政府为首次置业的澳洲人提供了“首次购房帐户”,针对没有购房的低收入群者,一旦帐户建立,每年5000澳元的存款将得到政府17%利息的补贴,并且此部分高利息提供税收减免,但这个帐户每年最多可存入1万澳元。
澳洲房产在政府政策的刺激下,很多澳洲老百姓在初期的观望后,慢慢拾起信心,相对于其他保值产品来说,房地产似乎依然是很多澳洲人财产保值的首选,尤其在澳元汇率走低的情况下。
这几天在国内见到一位东北的李太太,爽朗善谈的她高兴得与我聊起她财产保值的方式。
李太太,东北人,08年初在确定澳洲房产的种种优势后,在最高汇率6.7时兑换澳币,交付了自己中意房子的第一笔定金,余款9万澳币将在半年后房产过户时支付。转眼,危机来临,许多人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可是李太太却看准了这一段时间差,大胆跟进。原来之前需要支付过户款9万澳币,本来之前按照6.7的汇率需要付款60多万人民币,不过汇率降低后,她只需要付40多万人民币(以4.6的汇率),预算金中节约出的20万就可以付款另外一套小投资房的定金,同时李太太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大量兑换澳币,准备尽快办理好过户款。

李太太说,近一段时间的澳洲房产给了她两个惊喜:一个是汇率,同样的房产,需要的人民币减少;另一个惊喜是利息,10月7日,出乎所有世界银行的预测,澳洲降低了100个基点,贷款还贷的钱再次减少,购买第二套房产感觉很轻松,压力也小多了。最让李太太开心的是,她在澳洲购买的房产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而贬值,尽管澳元汇率下降,但是澳洲市场上的房价还是比较平稳低速呈增长趋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股票下挫、物价下跌、房市暗淡,全球化日趋深化的今天,无论是澳洲的老百姓还是中国的老百姓都真真切切的感受着危机的可怕,金价下挫、金融市场阴霾、货币贬值,老百姓们都在迷茫着房地产还是财产保值增值的佳选吗?!
中国目前几大主流城市的平均房价基本都在40万以上,因此政策中减免交易费用与总价在40万元以上的房价相比,只是杯水车薪。银行利息下降、减免税收等都不如在几年内飞速上涨的房价实实在在的下降来得吸引。
经济危机下,很多人都在抱怨世道差,很难选择财产保值的方式。我的建议是:停止抱怨,保持冷静睿智的头脑,在逆境中另辟蹊径,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产保值方式,切忌恐慌下的“病急乱投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