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凯平
金凯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557
  • 关注人气:8,4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直升飞机上下班的矿工

(2008-07-29 12:16:15)
标签:

矿工

坐飞机

杂谈

                  坐直升飞机上下班的矿工

                           (图片:澳洲矿山;图片来源:百度) 

 

    一个记者朋友昨日来访,告诉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喜欢和他聚会,因为他是穿梭于社会前线的人物,敏锐地嗅觉加之细致的观察力,他总是能够从普通生活中挖掘出吸引人眼球的事件。这次他讲述的是前段时间他对一个矿工采访的经历。

 

    ……

 

    从一个住在柏斯的朋友那儿听说,他们那边的矿工非常的富裕, 有的矿工每天都是坐着直升飞机上下班的,让他们这些所谓的白领阶层羡慕不已。新闻工作者的本能告诉我,这是一个有趣的料,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联系到了其中一个叫彼得的工人,他同意了我对他提出采访的要求。于是,我带着自己珍贵的录音笔,和随身携带的皮包,毅然踏上了去柏斯的征途。

 

   我们约好8:30在柏斯郊区一个民用机场见面,我比约好的时间早到了15分钟。这是一块不太大的空地,零零散散的停了几架直升飞机。大概在8:25左右,远远听到汽车的声音,我抬起头,一辆黑色的宝马停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难道是矿产的老板?居然有幸碰到他,我猜想着。这时,一个高大斯文的男人从车里走出来,穿着干净的衬衣和西裤,褐色的休闲鞋。头发有特意整理过的迹象,戴着一副金色框架的眼镜。男人动作优雅,步履轻柔,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温文儒雅,风度翩翩这一类的词语,我上下打量着他。

 

  “你好,请问你是侨报的那位叫安迪的记者吗?”他走过来和我讲话。

  “是的,你是?”我诧异地瞪着他看,这突如其来的问候让我一时回不过神来。

  “哦,我是彼得,今天和你约好了做访问的那位矿工。”他礼貌地回答。

  “哦,哦,……你好,你好,不好意思,我还以为……哦,没什么,很高兴见到你。”我支支吾吾地说。我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判断能力,与推断这样大相径庭的出入这还是头一次碰到,我很惊讶。

 

  “我也很高兴见到你,请这边走。”我跟着他向一辆停在不远处的直升飞机方向走去。身后陆续传来汽车鸣笛的声响,我回过头,又是几辆宝马、奥迪、越野车朝这边驶来。车里的男人互相微笑着问候,并随着我们的方向走来,想必是他的同事。

 

   于是,我跟随着一群西装革履的矿工们,坐着直升机,向他们工作的地方驶去。如果是不知情的人,定会认为我是随着某某集团的“大亨们”去参加什么金融大会了。

 

   他们非常亲切的和我问好,当我说明我的来意时,他们更是表示了热情的欢迎。

 

  “请问你们都是像这样坐飞机来回上下班吗?”我开始提出问题。

 

  “是的,因为工作的地方离市区大概有300公里的路程,行车是很不方便的,于是老板决定派直升飞机每天接送我们。这样即可以节省时间,并且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又提高了效率。”彼得回答。

 

  “所以,大家都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工作量会很大吗?”我接着问。

  “还不错”,“蛮好的”,“我很满意”大伙儿都点着头表示赞成。

  “我们每天9点种开始上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然后5点种下班,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样,时间是固定的。虽说都是些繁重的体力活,但每天我们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所以足可以应付的了。”另一个金发的男人说着。

 

   “你们一直都从事矿工的工作吗?”我接着问。

 

   “当然不是,我原来是会计师,乔志在银行上班,彼得是做房屋中介的,还有杰克是从事销售的。”

 

   “所以你们都放弃了原来舒适的工作,而跑来做矿工吗?”我非常地好奇。

 

   “原来的工作都不错,只是矿工的待遇更好而已。3年前,澳洲矿工工资水平增长了30%,每年大概有12万澳元左右的年薪,而且,每天都像这样坐着飞机来回,还不用加班什么的,你们说是吧?”

 

   “对,是啊,虽说相比其他工作,更艰苦了点儿,但收入却不菲啊!。”“恩,是⋯⋯”大家异口同声地附和着。

 

   “但做矿工,时常会有遇到矿难的危险,家里人应该会很担心啊?”我说。

 

   “矿难,不会的。我们这个州(省)还从没发生过。我从来没想过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根本不用担心。”彼得微笑着讲。

 

   “对啊,不用担心,2006年在澳大利亚另一个州——塔斯马尼亚州发生过一次矿难,有两位矿工被埋在矿山下,那件事情在澳洲引起的轰动效应可谓壮观。澳洲各大主流媒体全部聚焦,头版头条、新闻热点,澳洲政府、消防人员、矿业主以及当地百姓不惜任何代价、使尽全力去营救那两个矿工。5天后两位被困矿工终于顺利脱险。在那次矿难发生时,家里人劝过我辞掉现在的工作,但因为那次矿难,政府对矿区的安全条例控制的更为严厉,对矿工的生活也越发关注,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得到保障的,所以也就不担心了。”

 

   “对啊,当时我家人也焦虑我工作具有危险性,但那次事故后,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条例以此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所以家人和我也都放心了。”其他矿工也在一旁拼命地点着头,来表示强烈地赞同。

 

    我的这次采访也由对一个人转变成了对多个人,在后来像是集体的讨论,到更后来则上升为了一次表彰大会。大家轻松自如地对话,流露出的满足神情,让我充分感觉到他们对矿工工作的热爱。后来的参观也是愉快的,我在他们的陪伴下细致地了解到采矿工作的流程。总的说,这次采访,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次体验生活的旅游。

    ⋯⋯

 

    记者朋友的故事结束了。这时,我也开始有点儿羡慕那些矿工朋友们。良好的工作待遇,愉快的工作氛围,如果工作地点不是在阴暗的地下的话,还真有点儿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我更想起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关于国内矿工的书,让我难过了好些天。我更希望国内的矿工也能生活得如此好,国内的矿业主也能更珍惜矿工的劳动和生命。我以为职工越牛,老板越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已开始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矿产资源更是逐步显现出紧缺的趋势,而这些都将成为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无论人类与资源的矛盾多么激化,而矿工,还有所有劳动者的参与确是更重要的。资源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但劳动者的生命,却是无价的,这些平凡的人们,才是真正构筑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奠基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