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地产文章 |

奈50岁,上海人,浑身上下也透着一股上海人的精明劲,从那锐利的眼神中竟感觉能窥探出点“这些年来他投资经营缘何能成功”的端倪来。
20多年前,奈只是个油漆工,妻子安在医院当护士。奈很上进,很快就被单位擢升为油漆顾问。伴随升职而来的,自然就是加薪了。夫妻俩把住地一套小房子卖了,在城市的边界处买了一套两层楼的房子。他们一家住在二楼,一楼简单装修后出租了。租金加上薪水、积蓄,他又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好后出租。那个时候,房产投资完全是新概念,大多数人不会拥有二套、三套、四套以上的房子,身旁的人都认为他疯了,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花”了。80年代初,也没有房地产代理公司一说,奈买的那些楼装修出租后,太太安当起了“包租婆”,负责收租。
奈有两位兄长,于早年间都相继移民澳洲,奈经常会往返于澳洲中国两地间旅游探亲,但从没有过举家移民的念头。他是个对“根”的观念很重的人,况况在中国事业稳定,也称得上是个道道地地的富“包租公”呢!
可能因为职业关系,奈很喜欢房产,到澳洲,他也喜欢到处去看看房子。他惊奇得发现:这个号称是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一栋带前后花园的别墅居然比上海的房子还便宜。那是2003年,上海一栋花园别墅售价至少200多万人民币,但在墨尔本20万澳元(约合120万人民币,按1:6的汇率)的价格可以买下一栋带花园的别墅。46岁时,他决定在澳洲投资房产。
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进入前必定要先做一番研究了解。他找了一些关于澳洲房产投资的书,他发现许多投资理念不论在哪个国度,都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你不需要设置一个最高的利润,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下去,直到达成目的。”
“你只需要运用常识以及不断地努力工作,最终你一定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奈也开始频繁参加地产研讨会来了解当地的地产。虽然他在地产投资领域是前辈,但他对墨尔本的地产一无所知,所以他只能做听众。
他去各个郊区去收集信息;与街上的人们或房产代理聊天;并且每周下载网上的新闻,从其中的地产栏目得到信息并且得到每季的地产报告。
作为一个外国的投资者,按政策规定,他是不被允许购买二手房的,所以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新的地产。他首次买下的两处房产:一处在墨尔本郊区卡拉东,另一处在市区西南方向的珀伦特库克。说是房产,但其实是两块待建的地。
“许多人可能不会买这些地,因为它看起来就是块空旷旷的地,想象不出实际的房子。但是,他相信空地开发过程中正好给房屋留下了一个升值空间和时间。比如,珀伦特库克的房子,地产商开发这个地区前,他曾去看过这个地方,认为这处房产一定会发展得非常有商业价值。确实如此,2006年,他的这处房产已经从25万升值到30万澳元。奈每周大约花了20小时做地产研究,一年来澳大利亚四次,一个月打了超过100个电话到澳洲,查阅郊区的人口分部以确保他造的房子合适当地的人口,不管是对一家人而言还是对退休的老人而言。
刚刚开始投资时,奈本来想在澳洲的银行里存$150,000,用以向银行证实他是有资产的人。他相信这样能使贷款信誉增强。但是要趁着汇率好的时候在短时间内调动大笔资金到澳洲,难度很大。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准备选择第二个方案:放慢投资计划。在贷款经纪的帮助下,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个贷款批下来的速度很快,而他甚至并不是一个提供少量文件就可以申请贷款的人。所以他不需要把我的投资计划进度减慢了。他说银行审查他的贷款好像比审查当地人的更快。“异国投资,关键在于周围有人帮助你,这个重要性在你遇到麻烦时,尤其明显。”奈感叹道。
“一开始,我想我将投资价值3百万的房地产,这样我就又足够的房租收入生活了。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就靠房租生活。如果房租上升10%,那我就能多赚$300,000,而我们的生活费可能只需要$100,000。”
末了,奈说,女儿准备到澳洲留学,所以他计划明年全家移民过来,彻底靠房租生活,享受人生了。
他说在上海的生活更热闹也更拥挤。在澳洲,他和安将有更多自由去做房产投资,他的至理名言是:“我把自己的时间买回来了。我在一定程度上把自由也买回来了,这就是房地产投资的魅力。”
注:如有朋友对澳洲房地产投资有疑问,欢迎大家发邮件:jin@aust-china.com.au 与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