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的上海机械学院外景)
1979年5月,进入大学一个多月了。
又是一个星期一早晨,第一堂课就是另我发怵的机械制图课,我提早十分钟就急冲冲地跑到教室,心里盘算着:今天这么早来,一定能坐到一个好座位。果然,教室里人不多,我拎着书包径自朝最后一排的座位走去,刚准备坐下,“班长,你今天怎么换座位了?”身后传来一阵轻轻的声音,回头看时,是班委会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外号“乖乖女”,平日里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特别喜欢帮助同学,所以有此雅号。或是因为心底的“怯意”,我唯唯诺诺的“哦”了一声,僵硬地坐下了。
空荡荡的教室里,间或传来前排小资小姐与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和咯咯的笑声,特别刺耳。我机械地翻动着课本,心里跟打鼓般地斗争着:到底要不要坐回第三排呢?可是老师最喜欢检查前几排学生的绘图,还是坐在最后一排保险。想当初看到这门课名称中的‘机械’二字时,我心里就发毛;再看看后面两个字‘制图’,简直就是一阵眩晕。以前上中学时,平面画图就是我的弱项了,最高时才得了3分。而偏偏这门课要求我们阅读以及绘制工程图样。学生必须有很强的空间思维感,反应在图纸上的物体需是立体层面的几何三维空间,而每一个立体层面单独展现出的应是物体的不同侧面,效果是不一样的。我对空间感不是很敏感,对手工绘图更是缺少天分。现在再加上三维,我根本就不可能应付得来呀!
第一次上课的情形还在我脑海中历历在幕呢!老师要求我们当堂绘图,她在座位间来回踱步,检查着我们的绘图情况。走到我跟前时,“老师,您能不能帮我简单地勾勒几笔主要的结构?”
“你连这个都还没有搞清楚吗?”
说完,她面有不悦地在我的绘图纸上描了几笔。
老师的批评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制图课,每次都被老师指出很多错误,一会说我少画了一条线,一会说多画了一道。我不能再丢人了。不管那么多了,就坐最后一排。
几分钟后,班里的同学到得差不多了。我还在矛盾着:怎么办啊,总感觉同学们都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这个班长,怎么可以几门功课都拉后腿呢?机械制图可是最主要的必修课啊,我又逃不掉的。
我“腾”的一下站起来,拿着书包往教室的前排走去。我不当逃兵,我要做尖兵。
课上,老师依然叫我们绘图,依然她在座位间来回走动、检查;依然她给我指出了很多错误。不同于往常的是,以往我希望她赶紧移动到其他同学的桌旁,这次,我不停地提问,不懂的地方,请老师在我的图纸上示范。霎那间,好象找回了自信般。
那堂课,我上得特别好,特别开心。
自那之后,我想通了许多事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磨练,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不可回避,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些苦是我们不得不吃的。比如说我充满期待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一个月,却是荆棘丛生,让我寸步难行。不喜欢的工科专业、与同学小资思想的冲突、旁听申请被拒、数理化的有如“陷阱”,所有这些,如拦路虎搬,踏入大学的美好憧憬早是被撞击得粉碎。但是,无论我多不喜欢,我都无从逃避。除非我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可是不读书,我更是什么都做不了。农场不可能允许我回去工作;以我的高中学历,待在上海,怎么可能找到好工作呢?!我没有其他的选择,我必须读完大学,克服所有眼前的困难。
既然这些磨砺是我不得不经历的,为何不笑着面对呢?!我决心迎接挑战,我喜欢挑战。积极对待之时,出现的可能是峰回路转的另一番局面。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吃晚饭前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饭后,去图书馆,自学经济管理的课程。偶然间在众多的管理资料中,一个新名词——行为科学,跃入我眼帘。
行为科学是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行为科学的先驱——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是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求,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则属于高层次需求……
我像发现新大陆般,疯狂地迷上了这个学科。常常听到佛家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以前总以为,“回头是岸”的意义在于劝人放弃眼前的错误。于我而言,我将它稍稍改动为“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这个回头是岸,我的理解里是:学海是没有边界的,积极去面对你不喜欢的学科,不要将它看成是错误,将它仅仅作为学习海洋中的一个航行方向;战胜它的同时,好好利用课余时间,从岸边的原点开始,另外开避一条新的航道,这条航道的方向是——学习你所感兴趣的专业。不要轻言放弃!
那段日子,跟班里的同学聊天时,大家的话题总是聊不到一块,同学们认为我思想很怪,不切实际,总是高谈阔论一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慢慢的,大家与我距离似是越来越远,我这个名义上的班长,却不能跟同学打成一片。
些许失落之余,我内心的高兴却是无以名状的。因为,终于,我找回了自己的“路”,解开了那个在心里一直缠绕着的结:一直以来,同学们将我定义为“怪人”,有时我自己都会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很怪呢?!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我不喜欢;他们关心的话题,我却没有感觉。这不是很怪吗?!
在行为科学的海洋里,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我不能算是怪人,只是因为我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许多变化,那时的我已经提前开始计划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暂时却还不被同学理解而已。然而这个变化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我决定为之努力奋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