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澳洲梦 |
(墨尔本赛马节的帽子秀)
1987年11月3日,那是我到澳洲整整一个月的日子。跟其他五个一起远渡重洋寻梦的同龄人租住在一个没有家具的旧房子里。一大早,Peter(出国前,我在上海静安公园英语角结识的澳洲人)便开车到了楼下,准备带我这个初来乍道者去开开“洋荤”,观看墨尔本杯赛马节,体验一次真正的澳洲文化。
一大早,他们突然见着我穿好西装,打好领带,“风风光光“地去看赛马,都一脸的惊讶看着我走出门去。
随着Peter的车在公路上飞驰了10多分钟,在墨尔本中心商业城区便停下了。我正纳闷着,Peter跟我解释道,赛事的举行地点在距离墨尔本中心城区西边的Flemington区,但交通一定非常拥挤,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城区转乘专列过去。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我被带到了澳洲人几近痴迷的赛马节日现场。那场景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还真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长这么大,从没见过那么多高头悍马,原来在农场见过的牛恐怕能跟这有的一比。更让人惊奇的是,一辈子好象没有见过那么多帽子——每一位观看席上的女士们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身着漂亮的服装,争奇斗艳,形成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只是那时华人面孔是不多见的。
那个时候因为张罗着去迪肯大学教书的事情,便也没有深究赛马节的渊源。脑海里除了对马和帽子这两个最大的特点留下些印象之外,也不觉着有太多兴趣,也没有那些男士们赌马时的兴趣盎然。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从没去看过。
当时,代表团里有一个年轻人Steve,对赛马极有研究。尽管我对赌马实在提不起兴趣,但身边包括工业部部长在内的每一个代表团成员都会小赌一把,买上几匹马,我也不愿鹤立鸡群,跟着那个懂行的年轻人小玩了几把。算下来,最后还赢了500多港币。
“回到墨尔本,我们再一起去赌马。” 他高兴地与我约好。
其实,自那之后,我却是再也没有去过赛马节,也没有再买过马。只是,那次,我还是认真地跟他们了解了一下赛马节的情况。
每年的10月至11月,是墨尔本的春天,这段时间里,会举行为期五周的春季赛马嘉年华(Spring Racing Carnival),一般赛事都每逢周六进行。赛事上能观赏到最好的赛马、帽子时装秀和美食展,这称得上是墨尔本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聚会。整个赛事会在墨尔本杯赛马节(Melbourne Cup) 当日达到最高峰。
澳大利亚墨尔本杯赛马节是世界上公认最负盛名的四大国际赛马节之一(其他三个为美国的肯塔基赛马节、英国利物浦大马赛和法国的凯旋门大马节),自1861年开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1届。墨尔本赛马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这一天是墨尔本的法定节日,除了墨尔本当地人,来自澳洲各城市,甚至英国的游客都会特意赶到澳洲观看比赛。尽管英国、香港等地有提供现场直播,但自然不如现场的实地感受来得真切。将近十万的男男女女,甚至老头老太太们,都会穿上最好的西装和服饰,到赛事现场,齐聚一堂。除了赛马之外,高雅的仕女们穿着靓丽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成为吸引人流最大的因素之一。帽子秀是赛马节上女士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每位女士必须戴帽子才能参加赛马节。男士们赌马,举办方也有“最佳时尚着装奖”的评比,对女士们来说,在跑马场边一年一度举行的帽子比赛简直比赛马本身更为重要,每位淑女的帽子都极有创造性,新颖别致,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