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衡山路的时尚喜庆)
昨晚,与三位二十年未曾碰面的老朋友再聚首。在清幽的茶室中,大家聊天、叙旧,将这几十年来交流的空缺都填补上。
三位朋友中,一位是80年代时,与我一起创办中小企业报的搭档石先生;一位是当初参与中小企业研究会创立的成员之一陆先生;还有一位是负责中小企业报纸版面的责任编辑王女士。时隔多年,我们的再相见有些戏剧性,石先生在新浪上偶然看到我的博客,知道了我的联络方式。对信息向来敏感的他,在百度上搜索到我目前的详情以及另外两位朋友的现状,通过网络联系上了我们这三位朋友,才有如此意外的20年后上海再聚首。
这些年来,他们三位尽管同处一个城市,但因为各自工作的变迁,彼此间失去了联系,便也是各忙各的。
石先生在80年代初期已经进入信息领域,研究市场动态,为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后来与我一起创办中小企业报,继而担任过政府公务员、律师,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我们打趣道:“现在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会立即发火啊?”
尽管多年未见,我依然记得当初他是一副火暴脾气,见不得有不合理的事情发生。
“哈哈,早不会了,几十年了,锐气都磨平了。毕竟不再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老金,我还是很佩服你,只身闯荡澳洲,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这才是够冲劲啊!1987年,你出国后,我本来也想过自己在国内办份报纸或者创立个企业什么的,哎,后来这些想法都是不了了之了。总之一个字,‘难’啊!所以,我很能体会你当初在海外创业时的艰辛,要单凭一己之力,创办企业,其中的困难肯定是不被外人道的!”
听着老石的感叹,老陆也跟我们讲了一下他这些年的经历。
“老石,我跟你的感觉有点相似。
这么多年,我也算是大风大浪里闯过,辉煌时,自己创办了公司,担任过大公司的CEO,帮助几个公司成功上市。有一段时间,差点陷入困境,还好脱身的快。后来,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中医,读了个中医博士。现在,我对中医、佛教会更感兴趣。中医在国外盛行,在我们国内这个发源地似乎市场有些萎缩了,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了都找不到工作。现在,我们希望将中医推广到国内的各大小城市,包括县城。我也是尽我所能了。人过50,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大不如前了。”
我们几个人当中,生活最为平坦的可能算王女士了。她一直都在报纸这个行业,现在是一份知名报纸的广告运营总监。闲时炒炒股票。
想当年,我们一起创办中小企业报时的情形,是如此的意气风发。那个年代,办报纸是要凭资历的,只有县/团级机构以上,才允许办报。当时的我仅仅20来岁,老石也只有30岁,两个人什么级别都没有,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直到我创办了中小企业研究会(上海科协辖管),才得以让这份报刊作为内部刊物发行。中小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经历,尤其是当时到许多县城的乡镇企业学习考察的经历,或许也造就了今天的我。没有当年的经历,初到澳洲的我,不可能写出《中国贸易指南》的英文书籍,不可能有机会到墨尔本大学演讲的机会,可能也就没有后来所有的机遇。
年轻时的我们,也算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没有考虑后果,一直往前冲。二十年后的我们,脸上都是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大风大浪之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人生之时,似乎很多东西看得都越发的透彻明了。我向来认为,人生是否成功的界定,并不在于一个人的财富有多少,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才是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处事不惊才是一种人生境界。
我们四个人都是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应该说,我们都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本厚重的书,翻过每一页的痕迹都是各自珍藏的财富,无论当初成功也好,失败也好,甜也好,苦也好,都是心底最为怀念的。
19年前的10月1日,是我踏上异国寻梦征程的伊始。到今天,离开中国整整19年。19年的风风雨雨,19年的沧桑变幻,19年的异国打拼,19年的思乡之情……已经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述的了。
能在19年整的日子里,重回上海,与老友叙旧,对我而言,满心欢喜,也满怀感激。朋友们笑说,19年后的我还是当年的我——那个略带书生气、骨子里却卯着一股闯劲的金凯平!
是啊,我还是当年普普通通的我,我可能比较幸运,抓住了比较好的机遇。朋友说,让我谈谈成功的经验。一直以来,我认为成功的元素是由“眼光+努力+机遇+一点点运气”造就的。
我们相约下次回国时再聚,将这作为一个传统,保留下来。
走出茶馆时,梧桐掩映的衡山路,在霓虹灯下,尽显矜贵、典雅。高大繁茂的法国梧桐树,
欧陆风格的人行道隔离栏,仿台格路的红褐色人行道,
和各色欧式别墅,无不彰显着现代城市的雍容华贵。来往的人群,擦肩而过的年轻情侣们,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轻松自然。
尽管街道上已是见不到多年前大幅的庆贺国庆标语,但喜庆依旧,笑声依旧,繁荣更胜当年!在此,我也希望送上我诚挚的祝福:祝愿每一位博友国庆、中秋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