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艺谋的形式迷信
(2010-02-25 05:17:33)
标签:
电影市场影视创作艺术欣赏社会热点现实纪录教育创作杂谈杂谈 |
分类: 文化乱谭 |
评张艺谋的形式迷信
《三枪》在国内遭到围攻之后,张艺谋可能认为中国观众不懂他的艺术,于是把它拿到了柏林去参赛,不料,柏林电影节上的记者们并不买他的帐,给出了1·8的低分,美国的《银幕》杂志在影片排名中,居然让《三枪》垫底。足见,在国内得不到喝彩的东西,到国外也一样捞不到掌声。最后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甚至连提也没有提到他这部片子。
老谋子铩羽而归。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失败。不能说是他艺术转型的失败,而是他骨子里的形式主义迷信的大失败。
张艺谋应当猛醒了。
做为导演,张艺谋自《红高梁》上取得了夸张的形式主义成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越走越远,终于将自己造就成了中国当代最头牌的、最华丽的形式主义艺术大师。他玩形式,举国难找出第二人,以至于在形式上成为上下推崇的国宝级人物。于是,他开始四处出击,先是在北京的太和殿搞出了中西合璧几千人参演的歌剧《图兰朵》,这出歌剧的场面在当时大得令人咋舌,然而这还只是开始。这出歌剧成了他不断进行形式“探索”的品牌,搞到后来竟然成了上万人在体育场参演的人海战术。体育场也装不下他的形式主义扩张了,于是便拿刘三姐说事,在阳朔一带的漓江上玩出了《印象刘三姐》。这种靠人海战术演出的形式居然一下子被各个旅游景点所欣赏,巴不得在自己那里也搞出一台来。于是,老谋子便忙得团团转起来,飞到丽江,在玉龙雪山下搞出了一台规模宏大的《印象丽江》,据说他还要搞在云南的石林、湖南的张家界、海南的三亚也耍耍他的形式主义手腕。所谓的山水画卷艺术,实际就是老谋子的山水行为艺术。在山水间玩形式主义的同时,在电影上他也在追求形式主义的最大化。《英雄》里的红、白、蓝、绿的色彩、《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千军万马”阵和满地菊花,到《三枪拍案传奇》里便是不惜泼墨把原本很自然的喀斯特地貌再染成五彩的……。
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无限的扩张,成为一种近乎于迷信状态的的追求。这种追求,开始尚可称之为一种艺术探索。在《红高梁》出笼的当年,我们震惊于他的艺术形式追求和运用,看到了形式不止应当为内容服务而且“形式本身也可以成为内容的一部分”。然而,当着人们发现它的追求剑走偏锋之后,便出现了问题,他的形式迷信使得他的艺术在内容上越来越空泛,而形式上却越来越悬。这自然就再也掩盖不住它的艺术思维空泛和艺术观念开始陈旧的问题。
他在走自己已经熟识的老路。因此,他开始迷信自己,开始重复自己。
他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