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面前的“山”

(2010-02-24 05:12:26)
标签:

电影市场

影视创作

现实纪录

社会热点

娱乐

杂谈

分类: 文化乱谭

中国电影面前的“山”

近日,与朋友们讨论中国电影为什么缺少“创新”意识,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趋向一致:是因为中国电影面前有“山”,这“山”还很高。数了数,还不止三座:

一是体制上的限制,这表现在政策上和管理上。到现在中国的电影还不算“文化”,自1985年以来就一直归广电这个宣传口管辖着,而电影发生却归文化口管,音像又归出版口管。原本一个完整的电影体系一直被分切得七零八落;而政策上的矛盾更甚,在电影已经被明确定位为“商品”的情况下,在国家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还用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艺术政策管理电影,电影必然会被管死。拍公安题材的片子公安部审片,拍教育题材教育部审片,等等,而在审查标准上又运用“二元论”管理,国内国外不一样,名人与小人物的作品不一样……稍有不顺眼的就枪毙,哪个厂和哪位艺术家还敢关照现实,还敢创新?今年贺岁片大复古就是逃离现实的大检阅。

二是理论上的缺失。中国自古以来不大重视理论,电影更甚。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了,不要说能够影响世界电影进程的理论没有,就是自己的电影创作实践也缺少理论性的总结。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是“八卦”统治着媒体的娱乐版面,根本看不到对于影片的创作分析。  

三是队伍上新老断代。在中国电影界近亲繁殖和门派观念十分严重。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近亲繁殖和门派观念是严重阻碍创新的毒瘤,然而要彻底清除它们却颇费气力和时日。

 四是社会舆论的是非不分,艺术创新的语境十分恶劣。当年张艺谋的《红高梁》出来并且在柏林获奖之后,举国的强大舆论是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电影人“专门给中国人抹黑”,“因为污蔑了中国所以外国人才给的奖”等等。这种舆论还不止来自于群众,“相关部门”也一样。

 中国电影要繁荣要创新,挡在面前的山很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