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绘画风格___看<明亮的星>
标签:
影视创作艺术欣赏电影市场文化娱乐教育校园创作杂谈随笔 |
分类: 电影世界 |
唯美的绘画风格
我看《明亮的星》
在朋友的邀请下,看了这部片子。
因为知道在如何评价它的问题上朋友们之间有一些争论,所以我看得很冷静,试图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争论。看了之后,我明白了。
首先从夸这部片子的角度来看,片子好在哪?我们都知道,电影是影像艺术。这是它与话剧以及其他艺术最为不同的地方。例如话剧,它是通过语言美的对白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在严格的“三一律”限制下表现的一种艺术,至于舞台上通过调度达到的“构图”呈现的场面,只是一种人物形体造型的美,它影响人最深的是对白。电影则不是。电影是综合艺术,它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最后通过画面呈现出来,亦即影像美。所以,摄影艺术在电影创作中便占据着“老大”的位置。无论是导演的创作意图还是演员的表演水平,以至于其他各个部门的艺术想法,最后都要集中体现到摄影师拍出来的画面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影片我们看了之后会享受到一种艺术美,而有的影片我们却感觉到像拉洋片、像看小人书似的重要原因。张艺谋出道的影片,震撼人的不是他的作品里讲的故事(故事历来是他的弱项),而是他玩的影片画面造型。从《黄土地》及《一个和八个》到《红高梁》和《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摄影营造出来的艺术美,把过去我们根深蒂固的“艺术为内容服务”的认识打得粉碎,明白了“形式也是内容”的道理。正是基于这一点,我理解对这部《明亮的星》赞叹不已的几位朋友的看法。《明亮的星》是一部绘画风格的影片。它的艺术造型体现了一种高贵的美,这正与影片对于诗人济慈和他的爱情的一种颂扬保持着比较高度的统一。
电影艺术是应当讲究艺术美的。
然而这一点却被许多自诩为电影是本职业的艺术的人所遗忘。相当多的影片所追求的不是画面本身的艺术张力,而是在求助画面组接所制造的节奏剌激和故事的心理压力。这部《明亮的星》的艺术美,依衬着它的造型美达到了极致。这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对这部影片的风格,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制作上的精致这一点上却是不容否认的。
其次便是说到为什么有的朋友很“反感”这部影片的缘由了。仔细看下来,不能不感到它在叙事上的沉闷和错位。所谓"错位",是指它在主人公的设置和情节安排上偏离了主人公济慈本身,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刻划女主人公的身上。把她从反感济慈,嘲讽他的诗看不懂,到希望看到他的身影,再到刻骨铭心的爱的心理过程,描画得细致入微。相反,作为本片的主人公济慈却成了一个配角,形象相当的苍白。作为大诗人济慈的传记片,这样叙事应当说是失败的。因为作为一个浪漫派诗人,我们看不到他浪漫在何处,尤其是他一首首浪漫的诗作诞生的因由;作为爱情片来说,它又缺失了双方的互为作用所产生的“剌激”,所以显得不温不火,十分沉闷,让今天的青年观众觉得无法接受。这种沉闷,也许符合18世纪英国社会的时代背景,然而却不适合今天的电影市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不止是这部影片而是此一类题材都得探讨的问题。但是无论怎么探讨,在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上还是应当把定位搞准的。
电影艺术亦如做一篇文章一样,即便是使用“反衬”法来讲述一个故事,也应当把被“反衬”的一方作为中心。否则,那便成了另一篇文章。旁征博引得再多,主线不清岂不南辕北辙?主人公错位所带来的,便是很遗憾的失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