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末的话[4]:必须转变电影观念

(2009-12-26 05:00:46)
标签:

电影市场

影视创作

现实纪录

艺术

文化

校园

教育

随笔

分类: 电影世界

年末的话[4]

必须转变电影观念

2009年长影的影片创作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只要看看院线和频道有没有长影的踪影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了。市场不接受长影头上现在戴着多少光环,也不接受长影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市场只接受被观众挑选的优秀影片。

观众的眼光和口味,已经被三十年来开放的影视“惯”得非同昔比了。

不认识到这一点,还按着几十年来已经走顺了的创作老路,用一成不变的电影观念拍摄“农村题材”或者是别的什么题材的影片,甚至还孤芳自赏,那么长影就必然被今天年青一代的观众所抛弃。别忘了,现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主体是他们。他们的口碑十分强劲地左右着票房。票房对于已经成为“商品”的电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与死;对于炮制这部影片的投资商和出品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的生命。当着韩三平的《建国大业》拿下3个亿的票房时,本身就说明了他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影集团策划的高明。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尽管恶评如潮,可是它冲上了2亿票房的大关,这还只是一线市场的票房,而它瞄准的却是二线市场,也就是说它的收入还将冲上至少一个亿。韩三平和张伟平现在一定是趴在被窝里数着钞票呵呵地乐呢!我们呢?2009年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斗牛》也不过才拿到1200万的票房,而这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数字却不是我们的收入。与此相比,这一年里我们拍的大量影片或者是来挂标的影片,却至今没有一部回本的。既便是今年拍的这些片子明年能够全部上市,在投资标准受电影频道收购标准左右的思想指导下,投资价即收购价,“保本”即可,哪里还会有盈利?更何况,那些质量平平或者质量烂烂的影片频道能够包圆吗?如此的策划和投产却没有出路,给谁看呢?

总有圈外的观众及关心长影的人询问:你们厂还拍电影吗?这个询问本身就相当说明问题。有的人不服气,觉得十分冤屈,说:我们年年都拍,拍摄数量年年都在增长,今年都拍到年产60部了,怎么还说我们不拍电影呢?为什么说?就是因为你拍得再多,没有一部出彩的。就像是一个数字,比如10000,没有前边的那个“1”,后边的“0”再多,也是零。没有优秀影片打头,或者说没有精品作品扛旗,就等于没有企业的灵魂和旗帜。过去,人们为什么能够记住长影的辉煌?就是因为那时有数不胜数的优秀影片。现在,我们能够数出几部在市场上占领阵地的作品?不服气行吗?!

看长影今年出品的影片有一个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是在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问题出在哪里?

不能不承认,长影的电影观念已经陈旧得惨不忍睹了。搞电影的人不看电影,不了解当今的世界和中国电影现在已经发展成什么样了,不比较一下我们现在拍的片子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只是关着门闷着头在搞自己的题材和片子,“得意”于拍摄数量的多少。看不出问题在哪里,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一味的自我欣赏。这就是悲剧。从电影观念上来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界掀起“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与戏剧离婚”的理论大讨论开始,长影就逐步的落伍了。说不清什么是“电影新观念”,甚至蔑视横空出世的“第五代电影”,拒绝接受一切新的理论和新的创作语境,在电影已经发生变化,市场也发生变化的大转折面前,还不管不顾的按着老的套路讲着“山上有个庙,庙里有口缸,缸里有个勺”之类老掉牙的故事,拍着几乎是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片子,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观众群能够接受吗?故事都是编的,人类已经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故事早就讲完了,之所以至今还在滔滔不绝地、花样翻新的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就是因为讲故事的方法在不断的更新。这个“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最简单明了的“观念”之一。可是我们不管这些,我们是“摇篮”,只管唱我们的“摇篮”曲,还有没有人听,不管。

守残抱缺,那么被时代的车轮甩下轨道就不能怨天尤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