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末的话[2]:必须狠抓导演这一关

(2009-12-23 04:59:00)
标签:

影视创作

电影市场

现实纪录

文化

随笔

分类: 文化乱谭

年末的话[2]

必须狠抓导演这一关

在中国电影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既然电影是导演的艺术,那么影片质量导演就得负全责。可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只要影片质量不高,首先找剧本算帐,把“剧本是一剧之本”祭出来作挡箭牌。其实,这种文过饰非的作法初始还行,一而再再而三就不灵了。

电影的确是导演的艺术。因为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因此,如果导演这一关抓不住,影片的质量就彻底失守了。这种例子俯瞰皆是。例如,有一部反映地震的影片,剧本基础很不错。它没有去表现地震本身场面上的灾难,也没有去描写如何去救灾。它另辟溪径去刻划震区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和抚平的历程。由于没有表面的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甚至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碰撞,所以编剧采用了抒情散文式的风格。剧本写得很有味道。非常可惜的是导演没有掌握剧作体现出来的风格,而是硬把它按一般的故事片去拍,结果便可想而知了。由于风格上的失误,致使影片质量大打折扣。还有一部影片,描写的是农村青年高考落榜后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迷茫和成长,剧本的基础也很不错,片子从摄制上来讲也比较讲究,可惜的是由于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创作的兴奋点偏离了剧本本身,使得影片在后期遇到了尴尬局面。还有一部表现养牛大户以病牛充好奶牛的片子,故事如何暂且不说,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竟然没有抓住把故事讲清的节点给予必要的强调,至使片子的故事都没有无法合理起来。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导演在“二度创作”中没有把握住剧本,而出现的无法弥补的错失。

至于许多挂标的影片,其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从导演这个角度来说,质量缺失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把拍片子当成了钱“折”。开拍前应当具有的起码的案头工作过程,轻易的取消,甚至连镜头也不分,拿着大导演的派头在现场靠拍脑瓜指挥拍摄。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在现场不拿镜头本的大导演对自己要拍的影片的机位、台词、场面调度早已经烂熟于心,而他们则绝没有这个本事。还有一条,就是不知道或者不懂得导演“二度创作”的本质是什么,错以为改剧本就是“二度创作”。于是不管什么本子,他都敢改,全然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那样写,如果改得好自然会对影片质量的提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相当多的情况下却不是这样。例如有一部描写孩子玩绑架的本子,原本剧本讨论阶段人们的意见就比较大,存在着合理性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可是导演却全然不管这些,自己改动剧本加进了一些剧本中没有的戏,结果搞得原来就不大合理的剧本更加漏洞百出。这样的教训,不是很少而是很多。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审查程序被破坏贻尽之后,影片的质量关便成了虚设。这个教训已经相当严重。审查程序,是电影生产的规律性的东西,是违背不得的,违背了就要受到质量的惩罚。这种规律,在导演阶段过去有过很完备的一套审查监管程序,如:审查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审查演员和定妆照,审查每一批样片,审查台词双片,审查双片。现在这一切都取消了,只剩下了审查完成片。那么,当着发现影片存在问题之后,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很难进行修改了。

    五十年代匈牙利拍过一部短片,片名就叫《废品的报复》,讲的就是制造废品的人最终必被他自己制造的废品报复。我们泡制烂片,最终砸的就是整个制片厂的牌子。而牌子被砸烂了,就会被市场抛弃,上不了频道,也进不了院线。这就是废品的报复。我们不是正在面临这样的报复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