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末的话[1]:必须重建编辑队伍

(2009-12-21 04:37:14)
标签:

影视创作

电影市场

现实纪录

随笔

文化

分类: 文化乱谭

年末的话 [1]

必须重建编辑队伍

影片质量不高,历来都是先打“一剧之本”的板子,很少有人打“导演的艺术”的屁股。本文也遵循这个惯例,先从“一剧之本”谈起。

剧本不成熟就开机拍摄,是造成影片质量不高的关键。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专业上的原因是编辑程序和审查程序的缺失。因此,重建编辑程序和审查程序便显得相当的必要。我们现在有编辑部吗?没有。有编辑队伍吗?没有。那么,剧本的编辑程序和审查程序就必然缺失了。在过去,编辑室是长影的重要部门或者说是要害部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题材规划和组织实施,决定着长影一年甚至三年至五年之内的创作方向和企业的发展道路。因此,从北京的“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解散编辑和剧作家下派到各厂开始,长影便于1955年组建了编辑室(后来一度称为“总编室”)。编辑队伍的历史最高峰值是35个人。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从1955年到1998年,长影摄制的影片无一例外都是从这个部门出笼的。既便是导演自己创编的剧本,也是经过这个部门的编辑扶植而成熟的。他们的业绩,已经镌刻在长影以往五十年的艺术丰碑上。2000年总编室撤消,长影从此没有了编辑队伍。当然,从此也就没有了人去抓“一剧之本”。可以想象一下,当着剧本工作没有人抓的时候,一个以生产影片为主业的制片厂将怎么样管理质量?只有放羊了,或者说只有决策者当光杆司令式的管理了。

在生产管理上放羊的,绝不是现代企业。

没有队伍,也没有相应的编辑部门,那么建立起来的“农村题材基地”要保证影片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里首先有个认识问题需要先解决:编辑这个行当属于什么干部?

提出这个“认识问题”,是因为长影“不养创作干部”,或者说在创作上实行“项目制”带来的。之所以说是“认识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编辑的定位,到底它是创作序列还是属于管理序列,若属于创作序列,不养,若属于管理序列,就得养。我认为,编辑是从事组织创作、扶植剧本工作的,在某种程序上它有着很强的创作特征,如果编辑不能比创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水平不比创作者更高,那么他是无法胜任编辑工作的。因为编辑在扶植剧本工作中是要给作者出点子、帮作者编故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创作干部一点也不为过。当然,那种靠端茶倒水接站送站安排食宿混成的编辑除外。但是,编辑工作的本质是组织,是管理。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只是陷在一部具体的剧本创作中,他需要对自己抓的题材或剧本进行排队,进行筛选,进行扶植和加工,还要把它放到同类题材中进行比较。这一切,其实是一种文化管理工作。因此它是一个属于艺术管理干部系列的职务。定位准确了,一个思想枷锁就打开了。这个枷锁就是“养不养编辑”。编辑是必须得养起来的,因为它在电影制片厂的地位就等于汽车厂的研发部门。编辑从事的工作,就是发现题材、提出创意和扶植“一剧之本”的工作。取消了编辑队伍,无疑等于取消研发队伍。一个文化企业,没有策划研发部门,其后果便是“一剧之本”的阵地失守。阵地都失守了,仗便只能乱打瞎打一气了。

电影的编辑工作是不可能靠“服务外包”的形式来做的。第一是它的专业性很强,不懂得电影文学和电影生产的专业知识,是无法编辑出符合生产需要的“一剧之本”的;第二是因为它不是“点”式的即针对一个剧本的工作,而是规划式的,这种规划式的管理是不可能靠外包来完成的。

其次,就涉及到编辑的工作部门“编辑室”了。作为影片生产为主业的制片厂,编辑室在厂里的地位就如同汽车厂的研发部门,它要提供“图纸”。没有,拿什么生产汽车?

编辑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历史上,长影编辑室的编辑多数也并非是科班出身。但是,在老同志传帮带过一次两次之后便放单飞了。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很快便成熟起来。压担子,放手让编辑工作,队伍就会迅速成长。如果连自己的队伍都不相信,就会出现领导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裁判下场踢球,忙三忙四的去组稿,却把具体的工作人员扔在家里没事干。这是不能培养队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