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63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集体山寨化

(2009-12-09 04:52:08)
标签:

现实纪录

社会热点

影视创作

电影市场

文化

分类: 文化乱谭

中国电影集体山寨化

这篇文章有点来头。

它的观点我们不见得完全同意,但是却值得深思。因此,转贴在这里,共赏。

 

2009年底的贺岁档刚刚开始不久,仅上映10天的《熊猫大侠》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但这部充满山寨色彩的小成本电影,也被贴上了低俗空虚等标签。无独有偶,由张艺谋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还未上映,也被戴上了低俗之帽,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超级山寨片。此前,网友评选出“2009年十大烂片,《追影》、《大内密探零零狗》等今年票房不错的山寨电影也都名列其中。今年山寨电影的泛滥,带来的已经不再是轻松一笑,更多的是对国产电影的深思。

  山寨电影也属类型片
  票房收益显积极作用

  山寨电影的说法,脱胎于山寨机等流行语,以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标志,大抵是用模仿+恶搞的手法实现对商业大片的解构。从那以后,山寨电影在业界蔚然成风。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大内密探零零狗》等古装喜剧,将流行的网络语言、社会热点以及经典影片的片断进行戏仿、拼贴。《追影》更是变本加厉,找来了山寨版周杰伦、刘德华、李连杰等来制造笑料。
  市场利益的驱动,是"山寨"电影横行的诱因所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山寨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上一种不可忽视的类型片。
  戏仿和拼贴,原本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手段,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山寨"文化对经典的解构和颠覆,呈现出先锋姿态,具有一定的思想力量。
  每种类型片的出现都是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山寨"电影也不例外。它带来的票房收益,在客观上对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饶曙光说。


  恶搞拼贴难成经典
  好娱乐应反映现实

  在看完《熊猫大侠》后,不少观众看不到解构的力量,只留下为搞笑而搞笑的尴尬。一些观众甚至套用一句出现在《熊猫大侠》中的网络流行语:我看的不是电影,是空虚。
  纵观山寨电影,戏仿、拼贴已经成为其制造喜剧效果最常用的手段。很多观众也认为,大量戏仿片断的简单堆砌,使这些影片失去了对现实人生、人性的观照和审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指出:“"山寨"在本质上是与"原创"相对立的。它的泛滥,是对中国电影原创力的削弱,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环境的伤害。
  全球范围内,电影直接反映现实的功能都在减弱,这种功能逐渐被电视、互联网等所取代。尹鸿认为,现在人们走进电影院更多的是希望获得轻松和娱乐,这种消费者需求的娱乐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山寨电影的繁荣提供了温床
  事实上,所有最好的娱乐都是以对现实的观照为前提的。尹鸿举例说,国内热议的美国灾难大片《2012》就表达了人类对现实的焦虑。而冯小刚贺岁喜剧也无不是通过生活中耐人寻味的笑料,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饶曙光指出,泛喜剧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为娱乐而娱乐的"山寨"电影在思想、文化、审美上都只是暂时的繁荣,它终究没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现实难入主流院线
  健康发展有待市场调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这意味着年轻人已成为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主要群体。专家认为,山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消费需求,这使它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颇具商业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产影片的主要收入仍然依赖于票房,后续产业链还未形成,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不得不选择短、平、快的盈利模式,以规避投资风险。
  虽然山寨电影目前呈现出来的横行之势让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完善,电影观众的不断分层,山寨电影也将随着市场调整而逐渐萎缩。
  电影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尹鸿说,现实题材的影片并不是没有,但由于在市场中缺乏票房号召力,几乎难以进入主流院线,即使进入,也不能形成热闹的文化现象。
  他指出,与山寨电影的泛滥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原创力的提高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只有提高电影原创力,才能拍出真正观照现实的好电影,促进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采自“人民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