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随想录[23]:上字幕就得承担责任
(2009-11-29 05:26:31)
标签:
影视创作侃电影娱乐艺术文化休闲校园随笔 |
分类: 电影世界 |
审片随想录[23]
上字幕就得承担责任
1991年,我到“海尔”去采风的时候,那时海尔还只生产电冰箱并且产品的名字叫“琴岛——利勃海尔”。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先生的职务还不叫CEO。他说:我们的每台产品都有档案,清清楚楚地标着哪一班、哪一个工人做的,10年之内这台产品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绝对能够查出是谁的责任来。时任总工程师的杨绵绵女士说:我可以说,你选择我们一次,我们让你享受一生。
这就是责任到岗到人。这种责任制,成就了海尔这个品牌。
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影片质量的岗位责任在哪里呢?前两天审片时看到一部烂片,有位老兄愤怒的呐喊起来。我已经愤怒不起来了。我只觉得悲哀。不只是为这部片子,更重要的是为在片子顶上上了字幕的人。因为上了字幕的人是要对厂标、对影片质量负责任的。
例如,电影行业的序列里有一个职务,叫“责任编辑”。这个职务现在出版业也有,好像电视业也有了。责任编辑,估名思义是对作品负有责任的编辑。大凡是上字幕的,都不只是挂个名,而是必须承担责任的,否则上名字干什么?沽名钓誉?显然不是!可是,现在有的人偏偏把上这个名字当成了沽名钓誉,而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却一点也不负。比如,影片质量如果是剧本上的,那么责任编辑必然逃不脱,如果是其他方面的,也一样。所以,过去长期以来在本行业中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可以说是潜规则,即: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儿少插手,不然出了问题你承担不起责任。因为这方面的教训历史上太多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现在是上字幕的人越来越多,而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及至七八十年代十分清爽的片头字幕现在变得越来越冗长。以前,片名完了,就是编剧、导演、美术、录音、服化道,然后是演员表、制片,现在是先来个出品人,接着是策划人、制片人、监制人,影片真正的创作者却被挤兑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看来,他们不重要了。既然出品人、策划人、监制人重要,那么他们对影片质量负责吗?我看未必,因为他们负不了。他们既改不了剧本也改不了片子,极个别的人甚至连修改意见也提不出来。这就是目前整个电影行业的现状。可见,这种人上字幕就纯粹为了沽名钓誉了。
这种情况,遍及全国的影视界。
所以,一年才有几百部进不了院线的片子甚至在电视上也播不了的影片进仓库。谁为这些占压了资金、浪费了钱财的烂片负责?
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