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话连篇[9]:对话

(2009-08-12 04:08:13)
标签:

创作杂谈

文化

侃电影

娱乐

艺术

校园

随笔

分类: 文化乱谭

废话连篇[9]

对话

电影这种随时着科技发展的艺术随着声学的发展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在有声电影中,对白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变化和发展。不过当着声音刚刚出现的时候,默片时期的电影大师卓别林可是拼命反对来着,他反对的理由是:声音的滥用可能会毁灭电影这种艺术。

他说的是滥用。

我们看电影,对一些充满智慧的对白,非常欣赏。为什么?就是因为它除了充满着韵律美之外,就是它还充满着人物的个性。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亮剑》、《潜伏》、《人间正道是苍桑》等电视剧,它们的对白就极具艺术特色。随手拈一个例子:在《潜伏》里,孙红雷与大嘴谈论生孩子时,拿着对方的眼睛和嘴说事儿,让观众听了忍俊不禁,像这样的对白在这部电视剧里比比皆是;在《人间正道是苍桑》里,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谈判时,兄弟俩在家里见面的那场戏,对白精彩到了堪称经典的程度;在《亮剑》里,李幼斌扮演的那个人物的台词的性格化,是其他电视剧难以企及的。

它们的成功给我们几个启示。

首先,对白在有声电影中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注意精雕细刻。不但要口语化,而且必须要有个性化。这个个性化不是指作者的写作风格,而是剧作中人物本身的对白个性。现在相当多的剧作,尤其是那些“主旋律”的剧作,对白大多是口号式的,人物说的话跟念事先写好的文章差不多,主谓宾都分得清清楚楚。这就让人相当的头痛了。这叫“不说人话”,因为人物成了说教的传声筒。近些年“主旋律”的影片不受观众待见,与它的对白如同社论不无关系。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其次,对白在电影中一定要有动作性。所谓动作性,即对白本身充满着动感,同时它也起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比如在苏联早期影片《列宁在十月》里,列宁到华西里家里住地铺,要用书当枕头,拿着一本书看了一下说:喏喏喏,这种书只配垫脚。多有动感。再比如《亮剑》里,李云龙从国民党的手里“缴”过来一批武器后说的那番“借”的话,不但有性格而且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这样的例子在优秀影片中比比皆是。

有人说:会罗苏会说废话就会写对白,这简直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诬蔑。君不见,那些烂片正是这种罗苏废话的大集合吗?

让作品里的人物说人话,说符合人物性格的话,是个见功夫的活。这功夫不只是技巧,更是对生活底子薄厚的检验。这是躲不过去也掩盖不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