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话连篇[3]:生活

(2009-07-21 06:15:33)
标签:

创作杂谈

探讨

文化

教育

随笔

分类: 文化乱谭

废话连篇 [3]

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这应当是常识。

可是这常识的问题现在也似乎成了问题。有人反对深入生活,说“生活就在周围,深入个屁呀”;还有人觉得“工人农民天天就在生活中,他们怎么就没有写出作品来?可见深入生活不是必须的,写作技巧和对生活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以偏慨全了。是的,每个人天天都在生活中,作家也是。正因为作家对生活有了独到的认识,所以他们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品。然而,这种个人体验式的生活不应当是唯一。如果强调过份了,就会出现“闭门造车”。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兴起一股“侃”的风潮,邀上三五个狐朋狗友,昏天暗地的胡吹乱侃便凑出了一部“作品”。这股风兴起几年后便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的才思在闭门造车中枯竭了。侃也侃不出什么“新鲜玩意儿”了。既便是原来挺有生活的“知青作家”们,在搜刮肚把那点知青经历都写完了之后,也只好退出创作圈的繁荣,变得无声无息起来。要使自己的才思不断,那得积累。如果肚子里积淀了几百个上千个人的故事,沉淀了挖掘不尽的宝藏,那么他的人生感悟就会深得多。应当说,近几十年来文坛之所以鲜有文学大师和鲜有震世名著问世,与创作界的浮燥风气不无关系。

拥抱生活,会得到生活的丰厚赐予。

干予生活,能得到生活的巨额回报。

创作者有了拥抱生活和干予生活的愿望,才能够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生活表层里面所显示的内涵。有种说法,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是原始的;“高于”则是创作的。“高于”的前提必须是“源于”。这里面,如何“高于”是考验创作者素质最啃节的地方。有素质的创作者,会“高”得与“源”天衣无缝,缺乏功力的创作者,便极有可能拼弃掉“源”中最宝贵的真实和朴素,而“高”得脱离生活,成为一种干巴的说教。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过去对“生活”的重视中出了不少的笑谈。例如有位从香港归来的导演接了一部农村题材的戏,在他的想象中拉磨的是一种“小马”,于是让制片和美工去找,找来了他说不是,再换一头还说不是,最后才明白他要的是头驴。看起来是他分不清驴和马,实际上说明他作为从香港归来后对农村生活的缺乏。于是,他认真起来,记下他在生活看到的一切,比如他画一个丫口朝上的符号,标明这是顶门杠,再画了一个丫口朝下的符号,标明这是掏灰叉。其实这还用记吗?可是他就是认真的记下了。虽然是笑谈,但是也令人深思。当年拍《五朵金花》的时候,美术师鲁淦从云南采风回来,设计了服装的花边。可是做服装的却给改了,他号啕大哭,说:不能改呀,这是白族的服饰特征呀,是我辛辛苦苦从云南搜集来的呀。看看老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该汗颜了。

    从生活中来的艺术,才是真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