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片三解
(2009-07-13 05:45:22)
标签:
侃电影文化艺术娱乐随笔艺术经济新秩序 |
分类: 文化乱谭 |
农村片三解
农村片的市场当然应当在农村。
然而这却在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成了问题。政府的某个主管部门里曾有人公开宣称:农村市场基本得扔,农村片的市场在城里。此公的理由是农村片在农村卖不出价钱来,农民看电影的票价太低,收不回成本。
在某种前提下,他的宣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某种前提”是无奈的,也是不合理的。
首先,农村片的市场如果不在农村,那么就出来一个为什么要拍农村片的问题。当然,把农村片拍得城里人也爱看,这是农村片创作的一个努力的方向。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农村片如《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以及七十年代后期的《金光大道》、《青松岭》;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喜莲》等等,照样在城里无限风光。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真得扔掉农村市场而专门为城里的观众拍农村片,那带来的就不只是创作问题而且也是方向问题了。估且不说城里人是否真的爱看农村片,就是农村片到底为谁拍,就颇值得争议一番。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农村片,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为农民拍片的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
其次,农村片如何做出市场来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农村片有没有市场的问题,而是农民兄弟极少能够看着电影的问题。大部分的村庄一个月能够来一次电影放映队就烧高香了,哪里还谈得上做农村市场?这是其一。其二,如果农村片拍得不让农民兄弟待见,质量差强人意,那么既便是有一万块银幕建在农村,也照样卖不出价钱来。所以,农村片的质量是占领和开辟农村市场的关键。应当看到,随着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农村片即便是在农村也将面临着电视的强大冲击。电影在城里出现的局面也必定会在农村遇到,只是时间早晚和规模大小的问题。
拍出一大堆垃圾片来,赔钱就铁定了。
所以,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还是农村片的质量。也唯有质量才能够让它在城市市场里也大显身手。
农村片如果收不回成本,就不可能持续性发展。
所以,市场决定农村片的前途;质量决定农村片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