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63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与火的南京档案___看<拉贝日记>

(2009-04-29 19:01:24)
标签:

侃电影

娱乐

艺术

文化

爱国

教育

校园

随笔

分类: 电影世界

血与火的南京档案

我看《拉贝日记》

血与火的南京档案___看<拉贝日记>

我是怀着一种感恩和崇敬的心情看完中德法三国合拍的影片《拉贝日记》的。影片巨大的人道主义力量深深地打动了我。相比之下它比同一题材的《南京,南京》要深刻的多。因为它真实生动、有备有肉的刻画了拉贝这个被世界公认的“东方辛德勒”式的人物,它没有多少血淋淋的大场面,然而却有确目惊心的细节。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南京大屠杀,是个拍不完的题材。

然而,唯有“国际委员会”这个角度能够更深刻的诠释它的人道与非人道的激烈碰撞。日军都已经攻陷了中国的北平、上海甚至道都南京,却依旧没有“宣战”,而且还彻底撕毁了《日内瓦公约》,疯狂的屠杀战俘。这与手无寸铁的国际委员会赤手空拳地建起“安全区”保护难民的行径本身便是极其尖锐对应。一方面,是30万人的血债;另一方面,是保护了20万人的功德。不令人感憾吗?有人说:不要只记住拉贝。我要问:为什么不记住他?

当然,做为艺术片,它有许多成功创作,也有我认为的遗憾。

因为我早在1991年便接触了“南京国际委员会”的题材,看到了相当多的关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历史档案。所以还算是有“发言权”的。在《拉贝日记》中,为了塑造拉贝这个人物,将发生在服务于南京金陵大学的美国人、国际委员会成员李格斯身上的事转移到了拉贝的身上。这件事就是李格斯送妻子斯蒂芬登上巴奈乐号船后,这艘船被日本人炸沉,李格斯的夫人与女儿遇难,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拉贝向他隐瞒这件事。现在这件事变成了拉贝的妻子上了这艘船被炸沉,却没有死,还安排了她回到南京接拉贝回国的情节。关于拉纳粹德国的国旗救中国人的情节,原来的真相是在他的住处升起德国的旗子,而不是现在这样把中国人迎到旗子下面遮盖着保护起来。再一个事实是,“百人斩”的事拉贝既没有当面看到也没有从报纸上看到,这在影片中也是创作,以增加拉贝这个形象对屠杀的切身感受。至于影片中名叫琅书的中国女学生的整个一条线,都是创作的,尽管她的弟弟开枪打死了两个日本兵,这可以赢得中国观众的解恨的心理,但是也是最不合理的情节设计。在历史材料的记载中,中国军民在日军占领下的南京进行的最实际的反抗是19371220日南京古平岗日军军火库被炸。影片中有两场高潮戏是精彩的创作。一场是日本天皇的舅舅亲自带人去撤掉安全区时,拉贝和中国人以血肉之躯阻挡在门口;一场是拉贝回国,中国人不顾生命危险冒死在下关码头高呼着他的名字送别。抗拒,就这样以最有力量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建议大家都去看《拉贝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