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影视公司的现状
(2009-02-04 07:06:20)
标签:
侃电影文化体制改革娱乐艺术文化随笔杂谈 |
分类: 电影世界 |
民营影视公司的现状
应当说,民营影视公司在中国年产400部影片中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份额。由于它们鲜以自己公司的名义独立出品,大多贴上一个国营电影制片单位的厂标,所以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
过去有个说法,叫着质量是由数量保证的。
是不是这样,我不去议论。我只想说现在那些烂得不得了的片子几乎都是民营公司炮制出来的。由于中国电影管理方面的原因,现在这些民营影视公司还大多不具备独立出品的资质,所以它们的片子便不得不贴牌出笼。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挂标”,即挂上一个国营制片厂的牌子出品。以前,这个“标”不白挂,得向厂家付“挂标费”,这费多少不等,多则十几万,少则一两万。现在是否还收这个费,就不大清楚了。我很不幸的经常能看到这些“挂标”的烂片,数量极多。事实一再证明,数量不但没有保证质量,反到把挂标厂的品牌也给挂臭了。但是,这么烂的片子居然有人投资,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投资,能收回成本来吗?这常常让我疑惑。
在我看来,民营影视公司面临着资金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
博主“一针见血”在他的文章中说个别的某些民营影视公司几乎沦为“骗子”公司,拿着“骗”来的剧本四处去忽悠钱,忽悠来了就拍,忽悠不来编剧就只好挨宰。因为那稿费他们是扣着的,少则扣百分之二十,多则扣百分之五十不止,有的甚至干脆一分钱稿费都不给。这种情况究竟还能延续多长时间,不得而知。不过,大浪淘沙下,真正做事业的民营影视公司还是在越来越壮大。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些民营影视公司摄制出了一些足以让国营电影制片单位汗颜的大片和隹作。这样的公司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我们应当为他们喝彩。
下面,是名号为“一针见血”博主的文章,供参考:
据悉,国内的影视生产主力军地位,已经由原先的国营电影制片厂、电视台而被民营的影视企业——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所取代了。然而除京沪两地少数已具相当规模的十几家重量级公司外,地方上多数的影视企业却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资金匮乏,或者说募集摄制资金难。
由于缺乏自有资金(即使有一些,也会因投资风险而不敢贸然下单),大多公司只依靠融资的途径来筹措资金,方式为:先确定题材或剧本,接着搞一份影视策划书,拿着这份策划书去各方游说投资商向自己的项目投资;或向企业拉协拍、广告、赞助(产品植入式广告);有的还以某一角色承诺投资、赞助方指派明星演员为条件,争取到赞助或投资......如果这公司已有成功的影视剧运作、赢利的先例,在圈内有了影响,则融资成功的把握就大一些;但多数小公司就难多了,“万事起头难”,一旦游说失败,即使剧本已经向广电部门备了案,也只得以流产而告终......(难怪许多宣传拟已开拍的戏很快没了下文)
用一位编剧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影视机构)多数是"空手套白狼"的主, 拿了你的剧本去“忽悠”投资商、企业老总们,忽悠成功拉到了资金,你的本子才有成活可能,反之便会落空,那么你的劳动便成为无效了——他的一个连续剧剧本,就因为江苏一家影视机构“忽悠”失利,结果拖了三年,原先拍摄他剧本的承诺落了空,应付的稿费也一直拖欠着,在几番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朋友他愤而选择法律途径,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赢回了应得的几十万稿酬——细想起来,这是中国编剧们的不幸,更是中国影视业的悲哀。
我接触过本地一家影视公司,也曾承诺用我的剧本拍一个数字电影,还一本正经让我写了授权书,向广电部门备了案,却迟迟开不了机,弄到最后告诉我资金没落实,只得告吹。奇怪的是此公司的公示牌上常写着多部电影、电视剧“开拍”信息——后来才知,该影视公司只是充当了演员经纪人的角色,赚的是模特儿的信息费、推荐费,所谓的“开拍”公示,只是推荐的模特演员参与拍摄的节目开机的消息而已——据说,浙江有不少的“影视文化公司”其实也就这一现状——呵呵,能指望这样的“影视公司”生产出影视产品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