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谈三国又何妨

(2009-01-08 10:22:24)
标签:

侃电影

娱乐

艺术

文化

校园

随笔

分类: 电影世界

笑谈三国又何妨

我看《赤壁》[]

笑谈三国又何妨

    果不出所料,吴宇森延续了《赤壁》[]的风格,[]的笑料依旧不少。一场在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赤壁战役,其起因竟然是一个小乔,这个女人在火烧赤壁的关键时刻竟也能够大义凛然的出现在曹操的军帐中为他展示茶道。在长春“放电影院”里观看时,席间不断发出轰堂大笑,足见其搞笑的程度。

    关于这部片子如何雷人,有许多人会谈到,我不重复了。

我想说的是别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想,为什么大人们或专家们担忧的《赤壁》恶搞三国,会受到市场的热烈期待和观众的捧场?这部片子我看的是首映场,让我注意的是它与以往其他任何一部贺岁片的首映场不同的是,观众竟然满场。许多观众是冲着上集来看下集的,也有许多观众是听说上集如何恶搞才来看下集的,无论哪一种观影目的都制造出了让空荡荡的电影院爆满的效果。这真不容易。

吴宇森说:三国演义也是对三国的“恶搞”。

是否似吴宇森说的那样,我不是史学家无从去考证也不想去考证。不过,我们到是可以从现有的戏曲、话本、曲艺等等等传下来的各种作品中看到那层出不穷的对历史的艺术创造。吴宇森的《赤壁》也就成了他的创造,不过他不是在创造历史而是在创造艺术。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对待历史剧,从来都是不大宽容的。认准了《三国演义》之后就把它当成了模板,以为它才是正史、信史,一切有关三国的创作就不可逾越和背离。然而,恰恰就是这个《三国演义》在相当多的地方违背了史学界认为是信史的《三国志》,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中已经把《三国志》篡改了60%,有谁说过一句话进行谴责吗?那么,吴宇森再“篡改”一下达到80%,怎么就不能接受了吗?

说到创造,最近几年影视在不不景气中一直发生着娱乐化的嬗变。这种嬗变的幅度之大往往令我们的许多人目瞪口呆。在放映《赤壁》之前加演了长达十分钟的“预告片”,介绍了即将在春节前后上映的贺岁片新片,使我们领悟了中国电影正在发生的这种凤凰涅槃。如果我们排除对吴宇森的电影《赤壁》的那种“正统”审判,难道不该想想它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吗?比如,像《三国演义》这种历史名著如何使它更容易被今天的青年人所接受。虽然吴宇森在片子中搞出了许多雷人的情节和台词,可是它也拉近了青年观众对于远离他们两千多年的这段往事的距离。看看《赤壁》在放映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就足够问一个为什么它会受欢迎,也足够问一个今后电影该怎么拍了。

二十五年前,我曾经在《电影艺术》上发表过一篇《读书读片扎记》,专门谈到了如何对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问题。我只能说,过去二十多年了,当时我谈的问题今天依然很顽固的左右着我们对于历史剧的态度。把历史剧当成“历史”,把文艺作品当成政治“教科书”或“人物鉴定”,这已经严重桎梏了我们评判作品的标准,也阻滞了历史剧的发展。

我并非在表扬电影《赤壁》,也绝对没有把吴宇森说成是历史片楷模的意思。

但是,我们不该从吴宇森抓住了市场,摸透了观众的心理方面得到点什么吗?反思,这应当是我们从他的这部作品中得到的一个答案。观众们看了它,乐了,满街满城的议论了,并且也觉得那火攻的场面挺剌激的,这就够了。投资商和制片商加上吴宇森就此赚了个盆满体满,目的也达到了。

至于片子中的某些不伦不类,就百家争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