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随想录[16]
(2008-12-22 08:05:55)
标签:
文化艺术侃电影娱乐杂谈校园 |
分类: 电影世界 |
审片随想录[16]
创新莫成“形式主义”
前几天审完的一部片子,一直如梗在喉,想吐却难吐出来。
这部片子讲的什么,过了两天居然全忘了,然而它玩的形式却一直历历在目。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靠画格分切来完成,就像是街头上卖的那些日本动漫书一样,即便是两个人面对面的说话,也让它在银幕上切开两个画面,然后合成一个,再分切出来。如果是五个人,那就不得了了,即便他们坐在一起也一定用黑线切割成五个大小不一样的画格。似乎那画格的大小也预示着人物在这当中的位置谁主要谁次要。当时看完了,我不由得吁出了一口气给了一句评价:故事单薄,形式花哨。
形式不是不可以花哨。问题在于它必须得花哨得有内容。
在以前的文艺术理论中,讲究“形式为内容服务”,并且特别指出形式不能大于内容。这种理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统治着创作界。那个时候,哪部电影要是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往往就有被扣上一个什么“主义”的政治帽子受到质疑和批判。那场“大革文化命”的风暴过去之后,这个禁捁打开了,电影艺术在形式也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最为出彩的是“第五代电影”的某些代表作。它们把“形式”从必须依附于内容的桎捁中解放了出来,赋于了“形式”以内容,,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础上”延生了“形式也是内容”的理论,使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变得完整和正常起来。从摄影上来说,比如“黄土地”的土地与苍天的画面分切比例,几乎是天为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地则占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打破了传统的构图“黄金分割”,造成了一种画面的沉重压抑感,不但为影片的内容增色而且有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画面构图上与之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一个和八个》也是如此。
形式是需要不断创新的。
但是,创新如果成了毫无意义的“华丽”,那就喧宾夺主,成为“形式主义”了。这却是创作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