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片随想录[15]

(2008-12-18 06:03:39)
标签:

侃电影

娱乐

艺术

文化

杂谈

校园

分类: 电影世界

审片随想录[15]

玩“现代派”的前提

新审了一部片子,看得很累。

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并且他本人还兼着编剧。应当说,导演还是挺有想法的,想在处女作中锐意创新,表达今天的年青人的心理状态。为了把这个比较难于表现并且很容易表现得一般的意图表达得个性化一点,他采用了“现代派”电影的一些艺术手法。影片的主旨故事,是讲述一个足球运动员的25岁生日怎么过才好。这个球员训练的时候并不上心,所以老被队友们椰榆。业余时间,他则靠着自己健美的身材去给艺术院校做绘画模特,挣些外快。他的父亲其实是很爱他的,并且寄希望于他。所以,当着他25岁生日到来的这天早上,给他留了一张“生日快乐”的纸条。怎么过这个生日,影片便开始了一个接一个“设想”。每个设想都从主人公起床开始,到他出门,到他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这一个一个的设想中没有一个是如何踢好足球,到全都是“吃喝嫖赌”,甚至还有“死”。然而这一切生日的过法只是设想,现实生活中的生日即将过的这一天,他以“板凳队员”的身份上场,踢进了关键的两个球,扭转了场上的局面。他胜利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现实中的他则远离了那种浑浑噩噩“设想”的生活。

生日快乐,快乐应当是过有意义的生活。

看完了片子,有人开玩笑说: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对中国足球的不满。这样的队员吃喝嫖赌啥都干,中国足球能上去吗?当然,这也是对影片的一种解读。不过,也有人反映看不懂,不知道编导究竟想表达个啥。呵呵呵。我就说:看来“玩现代”不是不可以,前提是得让人看得懂。我开玩笑说:也许我们老了吧,接受不了年青人的艺术设想和表达方式了。

电影的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从电影史上看,“现代派”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出了许多著名的电影大师,留下了诸如《八又二分之一》、《去年在马里昴巴德》、《精疲力竭》、《野草莓》等等众多的优秀影片。年青人推崇拍这些影片大师,膜拜这些名片和它们的表达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这些大师的高超艺术表现力他们要想学的话,首先是得做到让中国的观众们看得懂。曾经有位自己本身是“七零后”的导演声称他的影片是拍给21世纪的人看的。这种为后人拍片的“玩”法,真是低估了后人。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他在上个世纪拍的片子却依旧无人欣赏。这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在中国古老的艺术传统中并不缺乏“抽象”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京剧艺术中,手提马鞭一甩跑个圆场,几千里地就出去了,提着罗裙迈几个小碎步小姐就下了“楼”……;再比如国画,墨汁一泼就是成了黑山黑水,没有人说大自然不是这样……等等。任何中国人哪怕他不识一个字也都能看得懂,缘何电影中的“抽象”中国观众却接受不了呢?这种矛盾,如果我们做电影的人不去研究,只是一门心思的闭门造车,那么是注定要失败得很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