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寒春来

标签:
侃电影娱乐文化校园 |
分类: 电影世界 |
梅花香自寒春来
在今年的贺岁片中,我比较期待《梅兰芳》。
期待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来是因为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一生几乎体现了中国文化走过的曲折发展道路,所以我特别关注创作者如何处理这个题材。这是一个专业电影工作者逃不脱的的关注角度;二来是因为陈凯歌三年前拍出的一部《无极》相当的失败,让我失望至极。所以想看看他回归人文电影之后,从原点出发的“作业”是个什么样子;三来是因为它作为贺岁片,我想看看这种题材的影片如何在这个档期里搂钱,能不能受到观众的青睐。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想看看媒体上风传的王学圻和孙红雷的表演如何盖过了黎明。
有幸在新天地放电影院提前欣赏到了贺岁大片《梅兰芳》。
这部片子很快便把我带进了规定情景中。这很不容易。从画面的色调、构图到气氛都有一种回归三十年代的气息。从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到戏剧的处理上,都拍得中规中矩而且十分的传统。我要特别夸一下的是该片的副导演。在影视创作中副导演是管群众场面的,这部戏的几处群众场面处理得都相当的到位,也极富时代感,特别是戏园子里的那些看客。而作为角色来说,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戏份很足,演得也相当的出彩,颇有二十年代老一辈京戏艺术大师的范儿。说起话来拿腔拿调有板有眼,颇有一种生活即戏、戏即生活的派头。他演了一辈子戏,想要的其实只是两个字:脸面。所以,他对慈禧老佛爷赏给他的黄马褂才特别的看重,自然对梅兰芳的“挑战”也难以下咽。他最后也死在了“脸面”上。然而,他有的内心却有一张大脸面,这就是他寄希望于梅兰芳的两个字:地位。要他一定要争一争唱戏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让被侮为“戏子”的京剧演员得到起码的人格尊重。在全片的头三分之一,十三燕这个角色的戏真的很有看头。其次是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戏份也很重,演得也相当的出彩。有人说,他的表演有点过了,我以为这是一种对人物的不理解。邱如白是一个戏狂、戏痴。如是,他才抛弃官场而投身到京戏经纪人的行当中来。他对梅兰芳的“关照”,远远超出了经纪人的范畴。所以,当他发现孟小冬夺走了属于他的梅兰芳,他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这一点孙红雷拿捏得十分的准确,很有一股近乎于黑社会“老大”的味道了。其实,在旧社会当红的“戏子”哪个的背后没有一些有背景的人来“看场子”呢?若真的没有,那你根本就甭想演戏。邱如白便兼有了多种身份。相比之下我个人认为,章子怡在片子中扮演的孟小冬是最不到位的,也是表演最差劲的,一个字:假。因为她没有理解孟小冬这个角色。
有人说,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不到位。我到以为他完成了任务。当然,从演员阵容上来说我认为这位香港“天王”级的演员在表演水平上与内地的腕们相比确实稍差一些。可这不能全部怪他。影片的剧本在戏的规定上面便没有赋于他更多的性格色彩,或者说戏没有给到份儿上,那么即便是世界级的明星来演也是无能为力的。当然这也有梅兰芳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性格所决定的。梅先生就是一个性格不温不火的艺术大师。所以,看起来片子里的几个配角都很出彩,而主角却相对差了一些。我开玩笑说:梅兰芳和十三燕、邱如白、孟小冬四个人在这部片子里的地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叶子好大好绿,红花却很小然而却很艳。
看到媒体上拿《梅兰芳》与《霸王别姬》相比的报导,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它是两部完全不同的影片,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因为艺术永远应当只是“这一个”。
很可惜的是,陈凯歌是戴着纸枷锁拍这部片子的。那枷锁来自戏中人物的亲属。看完片子之后我想,这部片子如果是好莱坞拍,一定比现在拍得好看得多。在处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婚外恋上,在处理梅兰芳与邱如白的同性恋上,美国好莱坞一定不像陈凯歌这样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别看陈凯歌是美国人,他毕竟是在中国拍片子,而且也受制于梅家、谭家的后人。因此,这部片子艺术上很难有更深的人文效果。在这部片子中,陈凯歌贯进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于成败的感悟。他虽然加入了美国藉,但是毕竟是在中国长大并在中国完成了全部教育的,又出身于电影世家,所以,他的无奈和他对颈上的纸枷锁,是很可以理解的。若说失误,我看该片最大的不满足,就是它没有把梅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谐体现出来。影片所截取的横断面也不尽合理。他出访欧洲与卓别林的会面,以及他的表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是欧洲戏剧评论界给予的的评价,也是卓别林最为佩服的。他甚至与梅兰芳交流中国式的“无实物”表演的程式化动作的神奇魅力。如果有这一段隹话,似乎要比现在美国演出成功这一段精彩得多.梅兰芳之所以被称为一代宗师,在于他的艺术。很可惜,影片在这方面着墨不多,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