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千里来去行[7]

(2008-10-14 06:45:08)
标签:

旅游

文化

休闲

分类: 文化乱谭

故乡千里来去行[7]

清风店‘穷困’的角落

清风店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个挺有名的地方,47年打过一场“清风店战役”。

我的小姨住在离清风店不到八里地的候辛庄。1961年,我带着刚刚九岁的二弟回家乡的时候,从白堡我姥姥家也走了八里地,趟过了齐腰深的唐河去候辛庄看她。谁知,刚到小姨家二弟就说他的作业本落在姥姥家了。气得我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只有把弟弟放在小姨家自己再折返回去取他的作业本。那条唐河当时人们都说不准它的水深,往往上午趟的时候齐腰深,下午从原地再过就可能没过人了。果真,当我取回作业本再过河的时候,脚已经够不着河底,只有游了。我那年18岁,胆大,游泳水平还行,玩具是举着他的作业本,脱光了衣服侧泳过了河。到小姨家只见二弟在哭。那到不是因为他怕孤单,而是因为上火背上起了一个大癤子,脚上也有三个血泡,痛的。那个时候小姨夫就是生产队长,可他家穷的叮当响,全家也就半间屋,三个孩子都跟泥猴似的滚在坑上。这个印象给我留得太深了,几十年都不忘。小姨的身体也不好,多年来也不与任何人联系。所以妈妈在世的时候就以为她早就死了。去年姐姐跟三姨联系上之后才知道小姨还活着。所以,此行我们是一定得去看看她老人家的。说她是“老人家”其实她才七十九岁,只比我姐姐大九岁。我们的车在乡道上颠簸着,很快便到了唐河,一看河里已经没有一滴水,河床里全成了庄稼地。坐在驾驶副座的堂弟惠民说:旱.现在井里的水第六年下降一米,村里虽说有了自来说水可那机井已经五十多米深了。我们的车进了候辛庄,这村子也不似大鹿庄那样四方见楞的周正,而是七扭八歪。几十年没来过了,我已经不记得方向,向村民们打听小姨夫家他们都知道,只是说我小姨夫已经“人没了”。“没”在我的家乡话中发第三声me,“了”的发音是lia,“人没了”就是人已经去世了的意思。我们按村民指的方向朝北走,拐来拐去也没到。这时遇到一个村妇,她听说我们是找他们的老队长家,便喊来了一个女人,她自我介绍说是我小姨的三儿媳妇。就这样,她带着我来到了小姨家。

故乡千里来去行[7]

院子里堆满了刚摘回来的玉米。一个瘦弱的老妇人坐在玉米堆里扒着苞米皮子。我一眼就认出了她,便喊了一声:小姨!她愣怔着站起来问我们是谁,我们说自己是谁是谁,她还是没有认出来,说她老了,记不住啥了。她拉着我们的手,把我拽到她的东厢房小屋里。一进屋我们全都惊呆了。小姨竟然住得这样寒酸:半截土坑上团着看不出颜色和花样的被子;墙面上漆黑一片,看样子从这间厢房盖上就再也没有粉刷过;地上堆着几件看不出用途的破烂,此外就什么也没有了,真正的家徒四壁。小姨扑拉了一下炕头让我们坐,那灰尘立刻飘得满屋子都是,泛着一股怪味。看着她身上似乎从穿上就再也没有脱下来洗过的衣服和她瘦弱的脸庞,我们的眼泪都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在来之前我们就知道小姨家可能穷,特地准备了一包衣服和装在红包里的钱,可是真没想到她会穷成这样。我让姐姐把红包给她,眼泪就不听话地掉出来。我不忍再看下去,出了她的破厢房。在院里打量了一下,发现收拾得还算规整,院墙下边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一个抱着孩子的中年女人站在那里,问了才知道她是小姨二儿子的媳妇。她只是怔怔的看着我们,好像怕我们说出什么话来。我跟惠民说,到正房看看去。进了正房,我看了堂屋、东西屋,发现两间屋里都比较干净、整齐,还有电视和沙发。日子过得看起来不算富还比较可以。我不由得愤怒了。看来,小姨的“穷”全是儿女不孝造成的。老弟在我身后过来,只见他不住地擦眼泪,什么也没说。

中国人自来讲“救急不救穷”。像小姨这样,我们即或是留下几万元也照样改变不了她的处境。儿女住阳光灿烂的正房让老人住偏房,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把被子拆洗一下能费多大的事?儿女竟连这也做不到,这是穷吗?这是不孝!这时,小姨的三个儿媳妇听说家里来了人,都围了上来。我们与她们也是头一次见面,更是骂不得打不得,只能跟她们说:你们应该好好照顾我们的小姨,别让她过这样的日子!

我们不如三姨骂得痛快。前年三姨从邢台来看她的这个妹妹时,就站在当院里把小姨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骂得痛快淋漓:你们看看你们的妈过的什么日子,看看你们过的什么日子,你们拍拍你们的心,还是热的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