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大片
(2008-09-12 05:41:03)
标签:
侃电影文化娱乐 |
分类: 电影世界 |
闲话中国大片
长影频道的编辑小张,跟我聊起了中国大片的走向。聊到兴起她尽然要我出镜,在他们的频道上来个大片三人铿锵行。我说不行,一是我不了解中国大片,胡说八道岂不引人进入误区?二是老掉渣了不想献丑,硬要我上镜岂不影响贵台的收视率?三是最近挺忙乱的,哪有闲功夫去白话?再说了,我现在家里有事,离不开身,如果实在要我胡说那得看我的时间。
我说了些什么,竟让她盯上了我?
我说:
中国的大片,从普遍的方面来说走了形式之路。这是一个曲折。所以中国的许多大片徒有了“大”的外表,但是内容很空泛。这是观众最不满意的。
无论如何影视作品还是应当以内容为主的
然而你看《满城尽带黄金甲》,它偷了曹禺的名作《雷雨》的故事,照理说应当有人文内涵了吧?可是观众看了仍旧在骂。它的场面不小了,明星也够有头有脸的了,制作也是大手笔的。为什么还挨骂呢?就是因为它偷走了《雷雨》故事的外表,没有偷走这个故事的内核。艺术形式相对来说是最好解决的,只要有钱。但是文化内涵却是最不好解决的。冯小刚的《集结号》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它好,是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同样是投资过亿的大片,同样是千军万马,《满城尺带黄金甲》给予我们的只是打打杀杀,而《木马屠城》中的特洛伊公主质问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是“你让多少幸福的女人失去了丈夫?”,阿基里斯沉默了,反问士兵“你们,为什么要为一个没见过的皇帝卖命?”这里面,有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应当注意,中国已经拍出来的那些不大好看的大片,都是外国投资的制作的。几个大腕导演也是按着外国观众的口味来制造伪文化以满足国外市场的。不论是《黄金甲》还是《无极》,抑或是《英雄》、《夜宴》,它们都披着中国文化的外衣,好似在讲述中国的故事,其实蛮不是那么回事。它们暴露出一种“伪文化”的特质。这种“伪文化”的东西唬外国人也许行,但是在中国的观众面前就暴露无余了。所以中国观众骂。骂的不是它的制作场面,也不是骂它没有名星,骂的全是内容。
除了《云水谣》、《集结号》之外,已有的国产大片基本都是伪文化。
看来还是要扎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而不要为了赢得什么奥斯卡或哪个国际电影节奖去谄媚于欧美的文化口味。那样可能适得其反,两面都不讨好。事实上也恰恰如此,在国内挨骂的片子在国外也拿不到奖。
所以,中国大片之路必须回归。回归到中国的现实中来,回归到中国的文化上来,回归到中国的市场需求上来。过去我们讲: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可是一到大片是就不这么说了,全都顺着外国的口味跑了。可是恕不知,外国市场不需要中国的“伪文化”,即西方化的所谓中国文化。他们要原汁原味的。这就是伪文化的大片为什么两头不讨好的根本原因。
现在有个说法,说电视是大众文化电影是小众艺术。其实这个说法很偏颇。电影在上个世纪绝对是大众艺术,只是到了21世纪它才被其他艺术特别是基本不要钱就可以看的电视艺术边缘化。电影现在的窘境,我认为只是它转型期的必然。当着电影发生了制作方式和放映方式的彻底转型之后,它在艺术上的精湛追求产生的视觉美感是一定会重新赢得观众的青睐的。目前,它还在寂寞中行走的阶段,在探索新路阶段。现在的大片,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不过,有点像是挣扎的产物。
电影的功能肯定不只是愉悦片刻的消遣品。因此,中国大片任重而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