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路,我的情
这是梁天明为纪念《电影文学》创刊50周年写的文章,读来感受颇深。我与天明认识得很早,说是认识却至今末曾唔面,只是在书信往来中畅谈。他却记下了我的点滴狂言。幸好没有误他前程,颇有些心安;看到他的进步,更是心慰。
下面是他的这篇文章:
桌上摞着几百本长影出版的《电影文学》,厚厚的、沉沉的。纸褪色了、变得灰黄,我信手翻阅着,忽然发现,我曾在长影的《电影文学》竟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长影是我写作的起点,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电影文学》发表的,我认识的第一位电影界的老师就是肖尹宪老师!长影,我心中的长影!
长影记录了我的成长之路,往事又历历在目……
多少年前,我执着地在影视评论的道路上苦苦跋涉。二十多年,只觉得一晃就过去了,短得令人遗憾,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极不平常的。记得那一年,我和所有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在家待业,没有工作,那种苦闷和寂寞简直让人窒息。但是我却不敢让生命在平庸和懈怠中虚度,而是开始了对文学的追求。我躺在木板床上做着想当电影剧作家的梦,几年中,我写下了几百万字的剧本和小说,然而,它没有给我带来丝毫的希望。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和杂志社的数百封冷冰冰的退稿信,使我流下了无数的眼泪……然而,长影当时的总编室主任纪叶却每次给我写来热情洋溢的信,指出我的不足,更是鼓励我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我的所谓“处女作”,也就是一篇只有不足千字的电影评论《细节,散碎的珍珠》寄给《电影文学》后,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我对着整个世界,唱出了我的激动,它使我从此在影视评论的跑道上艰难起飞……我不会忘记,纪叶、肖尹宪、朱晶、徐陆英等无数长影的老师给我的文章一字一句的修饰,还给我来信,热情的鼓励我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我不会忘记是长影的老师们多次写信给我,定选题寄资料;我不会忘记《电影文学》曾为我开辟“梁天明评论专辑”一期发表几篇文章;我不会忘记长影著名的导演陈家林、宋江波、编剧肖尹宪、王兴东、王浙滨夫妇、杜丽鹃等都是我跟踪研究的艺术家,我都写过专论……是长影,使我不断从失败中突围出来,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文学之路。
多少年了,长影的电影和刊物成了我工作上、生活中、写作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和朋友,长影的朋友告诉我那么多影视圈里的新闻,给我讲了那么多拍摄故事,还为我打开了一扇解读人生的窗口。当我在银幕上看到长影也拍出了一些媚俗的电影作品时,我曾痛心嫉首的痛哭,因为在我的心中,长影是一片圣土,我要你们始终保持文化人的尊严,保持长影人的品格。我始终认为,你们是我最好的老师,长影是我的没有围墙的人生大学。
多少熬灯苦,换得一丝甜。看着一篇篇文章变成铅字,闻着油墨的醇香,我的心情该是多么激动。长影的朋友看到我不断取得的成绩,既为我高兴又关注我的一切,肖尹宪老师就曾严肃耐心的对我指出:“做学问是项严肃认真的事,如果有半点偷懒,将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搞评论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理性思考,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到见解。要在理论上树起自己的旗帜,只有树起自己的旗帜,才能在读者评论中奋争出来,走上评论家的道路!”几十年了,这话,一直记在我的心中,它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是我的作品能否持久地获得生命力的源泉。
眼前的灰黄的《电影文学》上发表的论文,是我不知熬了多少不眠之夜换来的,每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在长影刊物上发表,我都会象一个中学生一样虔诚的读上好多遍,我知道这不是发表的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而是我充满艰辛和泪水、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路”;也是我和长影朋友充满友情和真诚、充满回忆和希望的“情”。是你们使我从“读者评论”中奋争出来,向着评论家的目标跨进,是你们在我徘徊、停滞、倒退的时刻给了我鞭策和鼓励,你们是我最敬爱的师长和朋友。我感激你们这些我引为骄傲我所挚爱的朋友。
我所经历过的人生,感受到了你们极为珍贵的温暖、爱、理解和支持。我感到充实、富有,因为我有你们,因为我思考着!
加载中,请稍候......